这样的话语,谁能承受:
孤立式:“同学们,他这是什么行为?”“这堂课被他搅得上不成了,大家看怎么办?”
挖苦式:“白吃了十几年饭”、“你父母给你吃什么长大的。”“狗屎一堆。”“看你爸那样,就知道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比较式:“你和××不能比,相差太大了,一个天,一个地。”“你和××一样没出息。”
告状式:“我管不了了,叫你爸爸来吧!”“走,到校长室去。”
预言式:“我看你早晚进监狱”、“你呀!什么也学不好,学不会。”
结论式:“全校再也找不出你这样的活宝了”、“换我,楼上跳下去死了拉倒。”
记帐式:“早晚跟你算帐”、“毕业鉴定上见。”
恐怕在学生时代比较调皮,学习成绩不如意的人,对上面的这几类话语不会感到很陌生吧。
虽然对孩子们的身体没有明显的影响,但老师冲口而出的尖刻话语决不会像船儿过水那样不留痕迹。因为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
2000年11月13日,浙江省绍兴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女生金某上课时玩圆珠笔发出声音,遭到骆老师大声训斥,还扬言要把她送到派出所。当天中午,金某出现不正常现象,晚上开始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发高烧,小便失禁。经绍兴市第一医院诊断,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2001年10月31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4岁的中学生凯钦自缢身亡。他在遗书里说,“我在学校淘气,把钢笔水甩在了语文老师的身上。我其实只甩了一次。但老师不信我,非说以前有人甩的也要我承认。还说如果我不承认,就和我没完没了。还说我是人渣,是没人性。我实在受不了了……”
其实上面这些例子只是最为极端的后果了,而那些每天承受着老师的责骂、讽刺、讥笑,在压抑中默默挣扎和生活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的。
到底这些语言上的暴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语言暴力”对孩子们的伤害,决不在体罚之下。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更具有摧残性的。可谓杀人不见血。体罚的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语言暴力”对孩子们的伤害主要有几方面:
第一,由于学生和老师在地位上的差异,孩子们受到侮辱和伤害以后,孩子一般无从发泄,只能将这些情绪积压下来。而在某个时候,这些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极有可能演变为由内向外的复仇冲动,他们很可能由此走向扰乱社会秩序,向个人甚至社会报复的不归路。
第二,“语言暴力”造成的精神负担在某些孩子身上一直无法排解,向内便造成对自我心理和身体的巨大摧残,造成精神病和心理障碍甚至自杀。
第三,孩子的自尊、自信在老师们的这些话语当中被严重伤害,时间长了,他们就逐渐丧失了对自尊的需求和认同,逐渐走上抛却自尊自信的沉沦之路。
第四,由于许多老师都是当着其他同学或者是老师来讽刺、斥责学生的,而又非常容易受老师的影响,这样造成对该同学的持续刺激。同时,被斥责的同学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变化,比如看到同学,就会认为在讥笑它。产生了对同学和老师的害怕,孤僻由此产生。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的话是发人深省的:“教育不是一个爱字了得的。比如说小孩养小鸡,必然会养死,他不是不爱,他太爱了,但他不会爱。说到打骂孩子,确实,孩子的学习成绩还真有打上去的。这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拔保证就高了。但是,农民有几个肯把庄稼拔高的?你打骂孩子要他提高成绩,这个好是假的好,是对孩子尊严的伤害,会给孩子造成终身的苦难。他破坏了孩子的生命状态,造成的痛苦是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