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人民生活志反映城市居民收入28年涨54倍
2007-10-31 10:16 来源: 北京晨报

从1979年到2006年的28年间,北京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4倍,在外餐饮费涨了近130倍;从1985年北京出现第一家营业性舞厅,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家文化娱乐场所;从上世纪70年代结婚要数家具“腿”,到现在的结婚花销已经远远超过了10万元……昨天,国内首部反映地方人民生活变迁的地方志——《北京志“综合卷”——人民生活志》正式发行,全面展现了首都从远古到现今的百姓生活。据介绍,全书共70万字,分为概述和4篇(家庭收支、吃穿用住行、教育文化医疗及家庭、生活保障和生活环境),载有32页共131幅照片。

牛奶必须凭本订

解放初期,北京市城乡居民牛奶消费量很少。1961年,开始对牛奶限量供应。2岁以下婴幼儿、老人、病人是供奶的必保对象,订奶需凭户口簿、购货本和医院证明等,一般居民很难订上奶。

猪肉专拣肥的买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北京市城镇居民吃油一直都不宽松。由于植物油供应紧张,人们在购买供应极少的猪肉时,是专拣肥的买,为的是回家炼成油后储存起来慢慢食用。而每到月底,拎着油瓶排长队“打油”的现象十分普遍。

今非昔比

从粮食定量到“反季节”蔬菜

1955年12月,城镇居民按劳动轻重、年龄大小确定相应口粮标准。全市城镇居民粮食平均定量为每月14.21公斤。

1993年11月,北京市政府决定正式取消粮票和居民购粮本。它标志着经过40年的漫长历程,凭票供应商品正式退出历史。如今,粗粮从主食退到了调剂和补充营养的地位,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反季节”鲜菜,“加工菜”、“净菜”已成为居民的新宠。

42人身上有41块补丁

1961年最困难时期,王府井百货大楼出售一批纳鞋底用的白线绳,不收布票,引起百姓抢购,买回去后人们把线绳拆开,织成线衣线裤,以替代毛衣毛裤。同年,一项对公交司售人员的调查显示:14路实查42人,衣服上有补丁的21人,共有补丁41块。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拼拼补补老三接着穿。

今非昔比

从“蓝蚂蚁”到“花蝴蝶”

1958年,家庭人均衣着支出为25.2元,到20世纪90年代,外国的名牌服装逐步进入北京市场。2006年,北京人花在衣服上的钱已达到1442元。意大利《全景》杂志评论说,以前人们把中国人叫“蓝蚂蚁”,现在他们已变成了“花蝴蝶”。

一只手表等于三个月工资

解放后,普通家庭向往的日用品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号称“三转一响”,又叫“老四大件”。当时一只单一功能的机械表,要50至150元,相当于普通职工3个月的工资,一院子人看一台电视的场面司空见惯。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新三大件”的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开始进入家庭。

今非昔比

老四件、新三件不再稀罕

进入20世纪末,传统的老四件、新三件在家庭中已饱和。无氟冰箱、摄像机和家用电脑、数码产品等成为家庭消费的热点。

70年代结婚要数“腿”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数“腿(指家具的腿)”之风,结婚要有36条或48条“腿”。

今非昔比

结婚费用十几年涨了近50倍

在城市,1983年平均每对青年结婚费用为1991元,上世纪90年代,每对新婚青年结婚费用涨到10万元左右,费用上涨近50倍。

 论坛精选
·祝劳动者们节日快乐! ·今日天气
·邂逅猥实花与油菜花的 ·国家植物园的南园这是
·为了这张嘴,真拼啊! ·#五一放肆嗨 颐和园已
·#五一放肆嗨 贸大南围 ·#五一放肆嗨#这个五
·#五一放肆嗨 又到了蔷 ·#望京爆料王
·大风天儿的改善一下伙 ·劳动最光荣 五一节快
·一直向北 开启五一之旅 ·当今社会不生病、没有
·手气杠杠滴啊! ·羊蝎子滋补锅
·阅读小达人 ·以创新与转型开启新征
·热爱阅读小达人~读《海 ·热爱阅读小达人——《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