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 目前没自主品牌凭借自身技术水平达标国Ⅳ
随着2008年奥运会临近,北京市实施国Ⅳ排放标准的环保新政也开始进入倒数。据北京汽车技术研究所透露,北京市环保局已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申请,要求于2008年1月1日起,对在售新车实施国Ⅳ标准,距离这个日子只剩短短47天。上周末,排放专家表示,目前尚无自主品牌可凭借自身技术水平达标国Ⅳ。但在记者的采访中,受访品牌无一不拍着胸脯表示,“环保达标对我们不是问题。”
背景新闻:北京再次重申明年按计划实施国Ⅳ汽车排放标准
5月28日,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对外表示,北京计划明年上半年实施机动车排放国Ⅳ标准,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在当日举行的“建言首都环保,同迎绿色奥运”座谈会上,杜少中介绍说,北京市将于今年年底实施国Ⅳ燃油标准,并按照当初的绿色奥运承诺,在2008年奥运会前在北京施行国Ⅳ排放标准。
已达标国Ⅳ车型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北京市环保局共发布了15批车型公告,如下国产车型被列入国IV标准目录。奇瑞瑞麒R21.3L、A113、QQ613、北京奔驰E230、克莱斯勒300C、赛百灵、东风本田新CRV、一汽大众迈腾、奥迪A6L、开迪、东风日产颐达、骐达、骊威、轩逸、一汽丰田锐志、皇冠、花冠、卡罗拉、威驰、四川丰田普锐斯、广州丰田凯美瑞、东风悦达起亚赛拉图、上海通用君越3.0L、上海大众途安、明锐、波罗劲情、劲取、帕萨特、长安福特马自达蒙迪欧致胜、马自达3 1.6L、东风雪铁龙凯旋、富康16V、毕加索、爱丽舍16V、东风标致新307、华晨宝马3系。
行业影响
●专家:自主品牌升级依赖外来技术
相比国III环保标准,国Ⅳ标准要求在前者基准上将排放限值降低约50%,为此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需要重新匹配,并对催化器配方重新标定,加入贵金属元素,从而使电控燃油喷射的控制精度更高。“这对部分企业恐有相当难度”,北京汽车技术研究所肖亚萍教授告诉记者。
“与欧洲2005年即已实施的欧Ⅳ排放标准相比,国Ⅳ的技术指标基本一致。国外已经经历过这个阶段,其在国内的合资企业从而具备了相关的技术储备。”肖亚萍表示,“而自主品牌拥有对燃油喷射系统独立匹配标定能力的并不多,多是依赖联合电子、德尔福等专业排气控制公司进行技术改进升级。”据其了解,目前仍没有自主品牌是凭借自身技术水平达到国Ⅳ标准的。有关资料显示,联合汽车电子、德尔福等均已在华成立合资企业,为国内各汽车厂商提供排放测试和匹配服务。如华晨汽车、一汽海马、比亚迪、南京菲亚特等汽车制造商,都是联合电子公司服务的对象。
技术依赖必然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即便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也同样无法回避升级测试、生产设备以及零部件成本提高的现实。据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总工程师魏俊强估算,部分企业升级的费用初期可能达到每辆车2000元上下。
●政府:实施国Ⅳ企业应有准备
要使自己的产品达到新法规要求,就得更新技术、改造设备,提高测试能力。对企业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北京环保局向国家发改委递交的申请目前仍未获批,政策的不明确使部分企业并不愿“听风就是雨”,而是在等待白纸黑字的红头文件,等待更“有计划”地排产。
其实,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的态度足以表明,国Ⅳ标准的实施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在日前举行的环保论坛上,张国宝指出,“燃油质量方面,包括汽车业的制造水平,是否达到欧Ⅳ标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这绝不应该成为延缓实现欧Ⅳ标准的理由,相反业界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来适应更高的环境要求。”
“2005年就制定国Ⅳ标准的法规了,没什么不可计划的”,北京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意味着国Ⅳ的提前势在必行。
●业内:达标车型少隐情有三
虽然距离新排放标准已时日无多,目前达标车型仍不足四成,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等企业尤其少之又少。并非困于技术难度,某些企业不急于申报环保车型,另有其“小九九”。
一汽大众速腾1.8T,将于明年被1.8TSI发动机取代,直接达标国Ⅳ。而上海通用还没卸下冲击年度销量冠军的担子,在其看来,为了尚未落实的消息而投入人力物力,或许并不明智。上述两家企业还同是库存“大户”,过早推出国Ⅳ车型,影响现有车型的销售,反而得不偿失。
此外,观望也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待竞争品牌上市,再适时调整自家的产品系列,无疑更能占据有利地位。
●企业:自主品牌能否安然过关
2006年12月1日,所有在售新车必须加载OBD车载诊断系统,这将夏利近半数车型拦在北京之外,奇瑞、吉利某些车型断档超过一个月。而即将到来的国Ⅳ标准对排放要求更高。
尽管在此前已登上北京环保局国Ⅳ产品公告的,95%以上都是合资品牌,尽管专家断言,自主品牌缺乏独立升级能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整件事似乎正呈现出与上述现实完全相悖的方向———受访的自主品牌无一不拍着胸脯保证,“没有问题,我们时刻准备着。”
两个月前,尹同耀曾经对记者说,“我们研发的发动机已经达到欧V甚至欧VI标准了”,言外之意,拿下国Ⅳ不在话下。事实上,我们并不十分怀疑奇瑞以及其他自主品牌具备这样的研发能力,令人担忧的是,升级之后,向来依靠低价、性价比占领市场的自主品牌们,再次面对合资品牌还能保留多大程度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