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天,北京市土地供应将迎来“井喷”。据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网站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11月22日,还有57宗地块、超过820.8万平方米的土地计划入市,其中住宅用地31宗,规划建筑面积约674.4万平方米。
土地排队入市
11月20日,11宗规划建筑面积达320万平方米的土地交易公告被同时挂在了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官方网站上。
这创下了北京自2002年土地公开交易以来,一日内挂出土地宗数最多的纪录。
“此外还将有11宗类似规模的土地在近期推出。”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市场交易部工作人员透露。
目前,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网站“即将入市”的67宗土地中,拟入市时间为2007年的土地有57宗,明确标识入市月份的共20宗,其中11宗土地11月份入市,9宗土地12月入市。
倘若加上正在交易的23宗土地其中11月份10宗、12月份13宗,可以初步得出的数据是:11月份拟定交易和正在交易的地块达到21宗,12月份市场交易地块为22宗。这与10月30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对外公布的两月内放量54宗土地的说法基本吻合。
自2004年以来,北京已连续3年未完成既定土地供应任务。在放量步骤上,也一直延续着先紧后松、年底集中供应的趋势。
供应结构不均衡
10月30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维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剩下的两个月中,国土资源局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商品房用地的供应,将有约700万平方米的土地陆续投放市场。”
此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北京住宅用地供应量为1000万平方米,约完成全年住宅供地计划(1600万平方米)的63%,比去年同期的832万平方米增加了20%。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1000万平方米的住宅供地中,经济适用住房类用地为416万平方米,两限房用地约163万平方米。
可见,北京上半年来土地供应偏向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不均衡。但年底加大商品房用地供应的趋势已显现。
以11月20日集中入市的11宗土地为例,在320万平方米的总规划建筑面积中,与住宅有关的约有300万平方米。
其中,涉及面积较大的有4块,均位于北京市东北方向的朝阳区来广营乡地区,总土地面积为147.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达204.4万平方米。
此外,在拟入市时间为2007年的57块土地当中,有31块的规划用途为住宅,占总量的52.5%,土地总面积为674.5万平方米。
效果尚待验证
对于开发商来说,土地集中释放似乎仍难解渴。
“即使年底土地出现集中放量,竞争依旧还会非常激烈。”北京瑞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进先说。
而在中原地产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文杰看来,“土地批量集中入市对市场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仍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副教授张跃松也表示,对房地产的需求,具体到供应源头上,就是对于土地的一种隐质需求。
耐人寻味的是,在不久前的一次媒体发布会上,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公开表示,目前市场上未形成供应量进行销售的土地尚有3000公顷,以容积率为3计算,可以供应8000万平方米的住宅。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则“叫屈”,从其得到的统计数字显示,北京从开始实行招拍挂至今的4年时间里,总共才供应土地建筑面积8000万平方米,目前已经上市交易完成500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有2000万平方米,纠纷地块有100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