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间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在46岁的单身妈妈刘丽华身上,我们看到了。1993年下岗后就业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刘丽华,在经过海淀区社保所的创业培训后,今年已经摇身一变成为自主创业的小老板。工作有了,收入增加了,刘丽华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像刘丽华这样实现再就业的人员还有很多很多。2002年以来,北京制定实施了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等促进就业政策。五年来,共帮助89.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开发社区便民服务、社区事务协管等适宜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岗位,全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679.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919.7万人,就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达到 68.94%,比2002年提高了13.54个百分点。
【就业故事】单身妈妈的“创业梦”

刘丽华创办的护发育发服务中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点。这其中,尤以“零就业家庭”为最困难。刘丽华就是他们的一个缩影。下岗后,刘丽华一个人带着未成年的儿子过日子,打过零工,做过生意,就业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海淀区社保所认定她为“零就业家庭”后,为她量身定做了培训方案。从此,刘丽华的生活变得忙碌而丰富多彩。学习电脑、插花等各项技术,顺利取得了培训证书。在马连洼社保所的介绍下,刘丽华先后做了超市促销员、晚报发行员等几项工作。
后来,刘丽华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社保所非常支持她的决定,免费为她提供了创业培训,并帮助她创业。今年4月28日,刘丽华的图文设计服务中心开业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桶装水代销、护发育发等多项经营内容的公司。
在创业成功的同时,刘丽华没有忘记用真情和行动回报社会,在她的公司里又招收了6名失业的邻里乡亲。刘丽华告诉记者:“以前工作不稳定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现在经济上压力减轻了,心情也舒畅了,觉得生活特别有意义。”不久前,刘丽华还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可以享受2年免息的优惠。“下一步我要发展护发育发技术,招加盟商,把业务渐渐做大。”刘丽华说起未来的规划,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
据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大成介绍,像刘丽华这样的“零就业家庭”全区已经消除了1155户,共帮助1346名劳动力顺利实现了就业。
扩大到整个北京,截止今年11月底,全市累计有城乡零就业家庭10577户,其中,城镇零就业家庭7776户,农村零就业家庭2801户。共消除零就业家庭10562户,其中,城镇零就业家庭7761户,农村零就业家庭2801户全部消除。
【政策解读】52.7亿资金投入就业再就业
从2003年起,北京将失业保险基金单独承担促进就业支出的政策调整为由财政预算资金及失业保险基金共同负担。2003年至2007年,全市共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52.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预算累计安排就业资金21.6亿元、失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31.1亿元。主要用于对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补贴及职业介绍补贴、公益性就业组织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补贴等。
逐步建立健全了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对符合就业条件的低保对象全部进行登记、免费技能培训、三次推荐岗位,对自谋职业者及用工单位给予资金奖励。对于实现就业人员,实行就业奖励并实施救助渐退政策。
陶然亭街道的孙宝强已经44岁,女儿刚上初一,全家享受低保,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就业协管员帮他找了几次工作,都没有成功。为了帮助孙宝强一家早日摆脱困境,社保所将其吸收进入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进行托底安置。就这样,孙宝强成了一名交通安全协管员,每月工资800元,享受五险一金。就业之后的孙宝强,全家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主动找到居委会申报收入,扣减了低保金。和孙宝强一样的低保家庭,已经有6000余人实现了就业。
记者从市劳动保障局了解到,今年,北京重点加大了对零就业家庭的帮扶,通过调查摸底、制定落实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岗位、开展百日援助活动、开展劳务派遣、公益性就业托底、综合包户、个性化援助、家庭式就业等措施,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截至今年上半年,在全市316个街道(乡镇)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配备了2742名工作人员;在2308个社区配备了3398名专职协管员;在全市88%的行政村建立了3473个就业服务站,配备了4427名专兼职协管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记者 柳杰)
【倾听百姓声音】
对这些零就业家庭来说,一份工作带来的不仅是收入上的满足,更有一份被社会认可的幸福。
“社区工作人员帮我办起了少儿乒乓球培训班,现在我就业了,还有了稳定的收入,觉得活的特别有意义。”
——赵小宽,海淀黄庄社区“零就业家庭”成员,独自带着孩子多次求职失败。帮扶小组了解到赵小宽有打乒乓球的特长,就协助他在社区办起了少儿乒乓球培训班,几个月内招收学员上百人。
“我是一个残疾人,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始终不厌其烦的帮我联系单位,现在我不仅就业了,还有了保险,有了自己的收入,我一定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李燕兵,先农坛社区“零就业家庭”的援助对象,现在昌平某酒店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社保所的工作人员像家人一样和我谈心,不辞辛劳地为我联系工作单位,现在当我在整洁的街道和明亮的值班室里,履行着社区保安的职责时,我的心里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无比温暖!我喜欢这份工作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岗位。”
——陶新年,是广内街道报国寺社区一名零就业家庭的成员,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在社保所的帮助下,成为一名社区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