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美德需要用金钱、奖品来延续,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公交车"让座奖"等是美德教育的"形式创新",可是这种"形式创新"正验证了传统美德教育不到位。
北京每月22日定为“让座日”,在公交车上经常让座的乘客,将有机会获得奖励。从7月到9月,北京还将组织媒体在全市进行暗访,对让座事迹公开报道褒扬,同时对拒绝让座的乘客进行曝光批评。没想到这种“对让座者奖励,对不让者曝光”的方式招致了网友的猛烈批评,认为这是“很傻很天真”,也有网友指出“让座”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凸显民生问题。
让与不让各有选择
让与不让没想到会成为一个问题,两派网友各有说法。
表示支持的网友们不少是抱着“好人就要有好报”的态度:“乘车时主动为老、弱、病、残、孕等乘客让座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网友“欣儿”道。针对有些青年人不愿意向老人让座的现象,网友“一品蛋炒饭”有点愤慨:“叫你让个座就这么难,让个座会累死你啊,年纪轻轻的这么市侩!老祖宗说得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也有不少主张让与不让是自己的自由,没必要有一个统一的要求。网友“江南春”称:“让座是让座者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美德,是值得赞扬的崇高美德!但让座不是人所必须的义务,他有让座或不让座的权利,设立‘让座日’是‘很傻很天真’。”网友对让座的对象似乎心中有数。网友“一片魂”认为:“我们要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因为他需要帮助,但是很多时候我看见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精神爽朗!拎着起码10斤鸡蛋,还领着八九岁的小孙子,给她让了座,她就把座位给了小孙子坐,自己还得拎着鸡蛋。大家说以后这座还怎么让啊!但有一点,看见抱小孩的,我无论如何都要让的!”
网友“自己的沙场”则对被让座人的反应不满:“你让坐,他一点表情都没有,他搞得自己人五人六的一样,你却感到自己不三不四。”
“让座究竟是个人道德还是社会良心?让座不让座,功过留给后人说。”在这场关于让座问题的热议中,网友“惊起却回头”倒是气定神闲。
而事实上,网友们说的真还挺多。
物质奖励卖座之嫌
网友“落花随我行”对让座有奖的做法表示质疑:“本来是国人应尽的道德职责,现在为什么还要奖品来推广呢?这不叫让座,这叫卖座。”网友“南十字星”也有类似的担心:“我几乎每次都给老人让座,但如果有这个政策,我倒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怕别人说我为了物质奖励才让座。”他认为爱心并不需要一纸证明。
网友“浪花朵朵”则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举了孔子的一个例子说明:“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凡是肯出钱把被卖为奴的国人从外国赎回来,就有赔偿和奖励。这条法律令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重返故国。后来孔子的弟子子贡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结果被孔子大骂子贡,认为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孔子认为,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奖励,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位网友赞成“让座日”的奖励规定是善法。
网友“高尔夫”也乐于接受奖励:“还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收集让座爱心卡吧,到年底还可以领取奖励。
网友“天河星”则说:“我经常让坐,请问又会给我什么奖励?要求不高,一句‘谢谢’就心足了。”网友“老当益壮”也称:“我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年乘客,身体还硬朗,不需要别人让坐,但常常有人拉我的衣襟,回头一看,是背后有年轻人站着,请我坐他的位置,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使我感动,连声道谢。其实现在年轻人向老弱病残者让坐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在不少网友们看来,没有比受惠者一个开心的笑脸和一句真诚的感谢更好的回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