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修旺季一触即发,眼下又一波建材团购潮汹涌袭来。欲装修的业主们就像赶集一样,乐不思蜀。对于团购,有人雾里看花,有人喜在心头,还有人将信将疑,更有人饱尝其苦。不管是哪种情况,人们最初被团购吸引的一定是价格。“低价低价再低价”,价格一直是团购的杀手锏。
可是,团购发展到现在,多少有些变味了。如今参加团购的不一定非得是“团”,单独的个人也可以购买,成为了一种特殊的零售渠道,团购价格有时还比不上商家促销价优惠。当能团购的地方越来越多,团购的“低价”越来越普遍,团购的“低价”也就变得空洞洞了。下面几段文字就是讲述了几位网友的亲身遭遇。
买了“优惠” 服务却不翼而飞
张先生计划为居室装一扇多功能防盗门,不久前在一次团购中订购到了心仪的名牌货,价格也令他很满意。可送货那天,3名送货工把防盗门往家门口一放,就走了。张先生立即打电话给商家。对方却毫不客气地回答:“这么优惠的价格,当然不包括油漆、安装费和售后服务,要想得到全套服务,再加500元。”无奈,张先生只能再花钱请人将门装上。
商家毁约 分解团购团体
刘女士先前跟其他11名团购伙伴与某品牌橱柜达成协议,以9折价格购买,对方答应附赠价值500元的拉篮等配套产品。支付定金后不久,商家来电通知,因订单太多来不及生产,只能先满足部分人的需求。若想按时安装橱柜的,须加付2000元,且不送赠品。因为涉及自身利益,有的人选择了加钱,使得团购力量被分解,集体利益没有得到保障。
高价团购 上了“托儿”的当
李先生前些天参加了一场团购,订购了某品牌的瓷砖,但是事后他在建材市场上发现,同类瓷砖的市场价比自己的团购价还低。回忆当时,这才醒悟自己是遇到“托儿”了。当时李先生在该瓷砖展位前犹豫不决,听到两名参与者在一旁议论:“这个品牌难得有这么低的折扣,一定要抓紧!”两人还当场签订合同、支付定金。于是,李先生也动心了,当场签订了订购合同。
当然,这些网友的遭遇并不能表明团购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不能否定团购的巨大实惠,只是,我们的消费者在做出决定前,一定要谨慎选择。
买“优惠的产品”,不买“产品的优惠”
主办方通常会在团购活动现场营造极强的购买气氛,参加者容易失去清醒、理智的辨别和判断,常常导致冲动消费,买的是“产品的优惠”,而不是“优惠的产品”。比如,有些产品打着“套餐”的旗号,把消费者不需要的东西也一起捆绑销售。
不被“全场折扣”假象蒙蔽
有些团购现场挂满“全场×折起”的吊旗,给参观者极强的低价暗示,但仔细辨别会发现,好的品牌仍是全价销售,并不参加现场的活动。但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再加上现场销售人员的巧舌如簧,还是有很多消费者会买下和市场价相同的产品,失去了参加团购的意义。
充分利用网站的监督作用
当团购产品的质量或服务出现问题时,消费者不妨在向材料商反映的同时,也向网站客服部门投诉,以求能快速解决。虽然团购网站本身与建材商家存在利益关系,但网站最大的资源和价值是网友的口碑,所以网站多数会重视网友投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