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黄珂从1999年开始在家设宴款待来访的街邻,所有来吃饭的人不必预约不必认识,更是不必花一分钱就可以在他家吃足喝饱。到现在,黄珂已经免费请客7年多,据他自己介绍,他因此收获了很多朋友。(1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报道称,“免费请客”的主人黄珂,现在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长。他和他所住的“望京607”正在成为一个传奇,每天少则10人,多则60多人,常年都有像农村红白喜事一样热闹的“流水席”,煞是红火。从表面上看,7年多的“黄氏家宴”是一种“金钱坚持”,一种“吃喝考验”,更像是一种难得的“道义实践”。也许,对于这样的“家宴”,我们应该“奉献”掌声,大加赞叹,毕竟,拿自己的钱“无欲无求”地招待别人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黄氏家宴”,笔者还是要“非典型”、“神经质”般地发出四个疑问。
疑问一:“黄氏家宴”是不是也是一种投资?钱是自己的,只要不用它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想怎么花都可以。而作为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黄珂是个生意人,更是个精明人。他必然懂得,投资需要有回报,“免费的午餐”不是免费的投资,“收获朋友”只是浅层次的收获,黄珂也坦承:“最直接的就是收获了朋友,朋友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来越大。”那么,“间接”的收获又是什么呢?投资的“长线”意欲何为?
疑问二:“收获朋友”难道只有“吃饱喝足”一条出路?大张旗鼓的“免费吃喝”无疑于一场公开的“吃喝公关”,最终的结果是使得主人获得了朋友。但是,这样的行为值得庆贺吗?靠“吃好喝好”得来的“酒肉朋友”的“含金量”有多高?不知道黄珂有没有换个角度思考过,这7年来,这些食客有多少人属志同道合者,又有多少人是“吃饱喝足之后把嘴一抹”溜之乎也者?这样的“黄氏家宴”“惯坏”了多少人的胃,培养了多少人的“饭来张口”的惰性?
疑问三:能为“有吃者”锦上添花,何不为“无吃者”雪中送炭?对有钱人来说,对于钱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就像黄珂所说的那样:“其实这方面(花钱请客)真的没有计算过,但以我目前的经济实力,花的这点钱还是能承受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是计较钱的话,我就不会这么做了。”是的,有钱人可以不计较钱,但应该计较如何花,如何让钱更有价值,譬如资助更需要吃饭的人、最渴望上学的学生、最具爱心的公益活动等,要比把钱撒在饭局上更值得称道。
疑问四:“一拨儿一拨儿客人”怎么好意思白吃白喝?从新闻与照片中可以得知,这些食客大多衣着光鲜、年轻有为,其中还有曾任职于省财政厅的高官、现任的县长和副县长、诗人、某杂志社的一群编辑等“有头有脸”的人物,不是乞丐与穷光汉。那么,这些“不愁吃不愁喝”的人为什么喜欢“白吃白喝”?难道是因为抵不住免费的诱惑,或者是“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的思维在作祟吗?缺衣少食者“没吃没喝”,有衣有食者却在这里免费“大吃大喝”,这些食客不脸红吗?能否拍拍胸脯问问自己的良心:“吃了白吃,喝了白喝”心安理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