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京网报道 近日,位于望京花家地地区的西门子总部大楼建造接近尾声。这栋大楼预计在2007年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高达123米,办公面积约为41500平方米,可容纳3500到3900名员工。
大楼建成后,西门子中国在京的所有办公地点都将集中于此。
“它将成为一座地标性建筑。”西门子中国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李锦霞称,这栋大楼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栋楼将是北四环外最高档的写字楼之一;二是这栋楼集合了西门子涵盖电力、照明、自动化和楼宇科技等多个部门的高新科技于一身。
早在1991年,西门子就在望京建立了其中国总部大楼,虽然当时所建的中国总部大楼最高的一栋只有5层,但是在当时的望京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了,再加上其独特的纯灰色的建筑,在当时这栋5层高的西门子大楼也成为望京的标志性建筑。
相关报道
SIEMENS'S AFFECTION
--西门子的中国情结

执着,见证于时间,见证于亘古不变,见证于义无返顾,见证于西门子的中国情结。
农民孩子创造的手工作坊
恩斯特·韦尔纳·冯·西门子,西门子公司的奠基人。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但聪明伶俐的他从小就对科学和工程学发生了巨大的兴趣。由于经济拮据,中学毕业后西门子只能去参军,在普鲁士军队里当炮兵以此来继续自己技术上的培训。不久他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伟大的发明——指针式电报机。
1847年,在表兄约翰·乔治·西门子6842塔勒(一塔勒约合三马克)的资助下,建立了西门子电报机制造公司。说是公司,实际上却只是一个手工作坊,而且连西门子本人在内全部人员只有10个,但这不妨碍西门子对科学和事业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功是不会忽视努力者的。短短八年后,也就是1855年,公司发展到了90多人,国内销售额惊人地达到了50万马克,并开始在英国,俄国,奥地利,日本成立分公司。
就此,一个农民的孩子逐步开创了一个产业神话。
落户神州
在西门子公司成立仅仅30年后,西门子便将目光投向了远离欧洲万里之遥的中国,聚焦在了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两座城市:北京和上海。1872年,西门子公司向中国提供了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从此中国翻开了通讯技术的新纪元。1879年,西门子交付并安装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台发电机,以用于当时与海外通航繁忙的上海港照明用电。到了1899年,西门子更是承建了北京市从马德堡到哈德门(崇文门)的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及配套的发电厂,这是中国第一座真正的发电厂。在中国这块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沃土上,“三十而立”的西门子公司仿佛又焕发了第二个青春。同时,在中国业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西门子在华建立了其第一个常设办事机构--西门子上海技术代理处。
西门子在中国初期的发展也许连德国西门子总部当初都没有预料到,几乎可以用极速来形容。到1937年为止,中国发电设备的30%左右都是西门子提供的。西门子在中国有了7个办事处,共有正式员工275人,其中中国人就占了209个。而在华的营业额已经历史性地占到了其欧洲以外各海外公司总营业额的21%,西门子中国成为了除欧洲以外西门子的最大海外分公司。
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不使这位“德国工程师”对中国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产生了深厚的情义,而中国人民和政府也深深坚信西门子的技术。中国是西门子在欧洲以外最能大展宏图的地方。
这是一位曾经在西门子工作的中国老太太,在1997年她应邀参加西门子150周年庆,图为西门子的一个老工厂大门。

贝殷思(Ernst H. Behrens)于1948年3月4日出生于德国不来梅市,在当地上大学并取得电力工程学位。曾在香港,菲律宾负责西门子的业务。自1997年10月起至今,担任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殷思先生曾当选为驻华德国商会主席,德国政府曾于1993年6月授予他十字勋章。 惜别中国
就在西门子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势如破竹,中国亿万人民安享西门子带来的无数先进技术和服务的同时,一场全人类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由于身处当时的轴心国德国,面对国内政府的强大压力,西门子公司被迫关闭了海外业务,加大了对战时产品的生产。战争的压力使西门子的资产几乎丧失了80%左右。西门子无暇顾忌到在中国的业务,中国人民的脑海里也渐渐消逝了这个曾经是技术品质保证的名字……
全世界人民的反抗很快使法西斯败下阵来。二战在1945年结束了。但是,与战后的德国一样,西门子公司也几乎一败涂地,一无所有了。西门子,这个名字几乎就要在人类的历史上消失。但西门子家族决不会就此放弃。西门子家族当时的三兄弟:赫尔曼,彼特和恩斯特在德国西部工业重镇慕尼黑开始了重建工作。但是重建是极其困难的,由于当时西门子本身已经是资产全无,德国本国首先也要面临一个重建的重任。而德国战后,在国际社会上地位已经远不如从前,经济上一切要从头来。各方面的压力使得西门子公司举步维艰。但事实告诉我们,能够在烈火中重生的鸟才会成为真正翱翔的凤凰。西门子在努力欲火重生。
但此时,中国在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后,又在进行着一场空前绝后的解放战争。这里早已没有了那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门子的名字,只能看到当初西门子和中国人民一起建立的无数工程由于战争破坏,面目全非了。
无法割舍的地方
也许中国是西门子除德国以外,最难以割舍的一个地方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在短短两年后,西门子这位老朋友就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还要到中国来。因为西门子明白,他们心中的那个长久的中国情结。他们曾经在这里获得过成功,西门子坚信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于是,西门子公司在1951年就开始了在华马不停蹄的业务发展活动。
但上苍弄人,这位“德国工程师”又一次失望了。1950年夏季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德国公司的中国生意陷入了困境。战争爆发后,美国发布了限制与敌国开展贸易的规定,按照规定,德国对中国的全部出口都必须经过批准。1951年,华盛顿还迫使年轻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冻结了与中国的金融支付往来.过后,中国又陷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外资企业在中国一筹莫展。没有人愿意发展与西门子的联系,因为那会被认为是与资产阶级相联系;再也看不到西门子的产品,技术领先的西门子产品没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被丢弃在垃圾场。鉴于此,失望的西门子不得不又一次离开了中国市场。
虽然离开了中国,但西门子却从没有放弃。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是一剂对包括西门子在内的所有外企的强心剂,西门子再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开始发展。 1982年,西门子北京代表处成立。随后,在广州,上海和沈阳的代表处也纷纷成立。1985年对西门子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西门子与中国签署了在机械,电气和电子工业方面的全面合作。这一合作标志西门子将参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作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得力助手。
1991年,西门子投资五千万马克,与北京政府共同建立了“北京技术交流培训中心”。这也是中国第一所与外国企业共同创建的技术培训中心,标志着西门子与中国的经济技术建设和交流进一步加强。西门子终于在这个无法割舍的地方重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门子总部里呈现出精致严谨的感觉 情系中华
无疑,一百三十多年的合作后面,深含的是一种忠贞的情结。西门子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与中华民族一起经历了从近代到现代,封闭到开放,落后到强大的过程。西门子在中国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而西门子和两国领导人也从没忽视过彼此的联系与交流。1993年西门子董事长冯必乐博士随德国总理科尔访华。1995年,江泽民主席访德,参见了西门子总部,对西门子的评价颇高。1996年,李鹏总理在北京会见了西门子威尔害姆博士。1997年,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在北京共同会见了冯必乐博士。仅仅在1999年的11个月里,西门子就在中国建立了59家企业,28家办事处,员工达到了27000多人。至2001年西门子移动通信的的销售额更是连续四年翻番。改革开放后,几乎每一个中国的巨大工程背后都有西门子的影子,无论是宝钢建设,三峡建设,还是浦东机场建设,连云港核电站建设等。长久以来,西门子与中国政府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西门子的中国情结不但体现在政府方面,也体现在了民间。在成功支持了亚运会以后,西门子又建立了北京2008办公室,全力支持北京奥运,同时也成功帮助上海申办了2010年世博会。西门子向中国教育电视台无偿提供了多台电视转播车;在1998年中国洪灾后,向灾区捐赠了约460多万人民币和大量物资;在北京成立了西门子管理学院。今年4月,在中国发生了SARS疫情,西门子更是捐赠了200多台手机和17台呼吸机在内的近700多万财物。最近,还赞助了甲A联赛和皇家马德里足球队的中国之行。西门子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以说,中国的建设成就绝对有西门子的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勋。
如果说130年的患难之交是西门子中国情结的见证,那么130年来,支撑西门子那份坚定不移的中国情结的就是其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在西门子的公司准则有这么一条:创新塑造未来。的确,我们有理由相信西门子必将在这个中国古老的国度里继续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