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安徽阜阳地区有789名儿童罹患手足口病,其中19名儿童死亡。这一事件一时间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手足口病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只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关键的问题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让本市居民了解手足口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由数种肠道病毒为病原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犯儿童。
二、得手足口病后表现是什么?
潜伏期2~6天,通常3~4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可由于口腔疱疹破溃时导致咀嚼疼痛,从而拒食、流涎。
一般手足口病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良好,但也有个别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经过较重,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在北京市目前报道的手足口病患者中,绝大多数为预后较好的病毒引起的。
三、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染给孩子的?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水、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医院门诊交互感染和口腔检诊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咽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造成经呼吸道传播。幼儿对各型病毒普遍易感,易感性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可以复发或者再感染。
四、患手足口病后果严重吗?
该病主要侵犯儿童,主要在幼托机构暴发,患病后一般在1~2周内可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多数患者只需对症治疗,多喝水,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口腔用淡盐水擦拭或漱口;极少数患者可有并发症,病情严重,危及生命。
五、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早发现、早报告、早由专业部门采取相应消毒隔离等措施,是有效控制集体单位手足口疫情蔓延的重要方面。托幼机构的老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体温、口腔和手,以便早期发现患儿,早报告相关单位,早期隔离患儿,同时也应做好日常用具、玩具、餐具、便器、床上用品等的消毒,防止扩大传播。
对于家长而言,也要注意观察幼儿的体温、口腔和手,以便早期发现,早就诊,早期隔离患儿,同时教育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孩子和患儿的接触,做好孩子日常用品的清洁、消毒工作,以减少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