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手足口病?
2008-05-06 19:09 来源: 望京网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容易流行,主要发生于1到5岁儿童,潜伏期3-7天。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发热是首发症状,前期症状以嘴疼为主。首先在口腔粘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常因溃疡疼痛而吞咽困难。1至2天后可在手、足、臀、膝部皮肤出现丘疹、疱疹,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一般7至10天消退,疹退后不留瘢痕。
  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但也无需过分担心,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左右痊愈。极少数病人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曾经感染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此类患者治疗原则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注意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被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目前很多地区均发现该病,由于迄今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疫苗,所以日常的预防工作特别重要。
  预防措施:
  1.加强晨午检工作,注意观察幼儿体温及口腔和手、足等处,早发现、早隔离,如有发热、出疹及其他可疑症状及时隔离就医。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有条件每日用紫外线灯对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3.做好儿童的日常用品、玩具、被褥、餐饮具等其他用品的清洗、消毒工作。
  4.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5.患者须隔离治疗至发热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能复课。
  6.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作好粪便等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
  7.加强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卫生,儿童饭前、便后及接触其它玩具、物品后应洗净双手,教育小儿不吸吮手指。
  8.对发病较多的班级,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可采取停课等措施。
                

                                                 ———  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论坛精选
·清晨在纽约街头闲逛, ·今天我看到了一朵并蒂
·签到 ·#小暑
·人的一生只能活三万天 ·初中生物知识清单
·初中地理知识清单 ·#我的美食日志
·爱尔康傲滴护理液355m ·北京地区野花图鉴之〇
·北京地区野花图鉴之〇 ·#社区环保志愿服务 :
·觉醒式养育55 ·觉醒式养育54
·觉醒式养育53 ·#社区环保志愿服务 :
·《难忘七七事变》 ·今日份运动打卡:慢跑
·小暑赏荷正当时 ·周末北海游《快雪堂》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