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中国青年报(记者 原春琳)文利是北京大学电子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年年底,他就和成都的一家外企签了约,然后一直把心思放在毕业设计上。可是今年5月底,他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的3名应届毕业生一起,策划了一场“集体毁约”:4个人一起辞去了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相约来到在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的东风汽轮机厂工作。
“我们几个人都是绵竹高中的学生”,文利说,“我选择去灾区工作,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当人大的那名同学在QQ群上提出这个建议时,得到了其他几人的一致赞同。“这是经过许多天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的选择。选择意味着责任,我们既然选择了灾区,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我们的工作”。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当这几名同学的签约单位听说他们是要回绵竹建设受灾的家乡时,都没有为难这些“毁约”的学生,痛快地放了人。
昨天文利在家乡看到自己的高中老师,老师听说了这几个同学的做法,很感动,也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
到现在,文利也不知道自己在东汽的待遇如何。可是他很乐观:“我们有宿舍,有食堂,有吃有住,就行了!”这几天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在为灾区的重建工作忙碌着,他越发感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很多志愿者都不是绵阳人,却在这里重建我们的家乡。这里怎么能没有我们的身影呢?
实际上,在全国各地,“毁约”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不在少数。
湖北人王斌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他早已联系好了上海供电能源杭州分公司的工作。地震发生后,他决定放弃去杭州,到灾区去工作。当他了解到东方汽轮机厂在地震中损失严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恢复重建时,便毫不犹豫地与东方汽轮机厂人力资源部取得联系,请求能到该厂工作。他的这种请求让经历磨难的东汽人很振奋,仅仅半个小时就同意了。
放弃发达地区的工作,而选择去地震灾区,王斌说:“地震灾区更需要我们。”他在为成为一个新的四川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南开大学商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曹莉莉,本已签约青岛的一家公司,待遇很高。但是她向单位说自己要去西部志愿服务一年,公司表示了理解。她说,选择去西部是受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洗礼。
还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在地震前已经签约地震灾区的企业。地震发生后,一些亲朋好友劝告他们: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换个地方吧。但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选择。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08届硕士毕业生杨培志的求职之路有些不同寻常。5月12日地震来临时,他正在前往成都的列车上,准备参加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面试。这家我国重点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在地震中损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