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京网报道 在望京的林先生自认为是个好爸爸,直到有一天他儿子的班主任找他个别谈话,他才发现看似乐观的儿子,在作文簿里写的每一句话都很灰色,周记里也隐隐透露着自杀的念头。他简直不相信那是儿子写的。老师问:“你是不是太忙了,是不是可以拨一些时间跟他沟通呢?”
“我都有跟他沟通啊。”林先生说。

问题出在:是不是沟通到了。家长多半认为“我有花时间跟孩子说话”就是有沟通。事实上,据统计,大部分的父亲每天跟孩子说话的时间不到一刻钟,而说话的内容前五名为:“功课写完了没?”
“你回来了呀?”“要早点回来!”“今天考得怎样?” 和“吃饭了没有?”
这些语句要么是查询,就像在拨电话查号台一样;要么就是客套寒暄,就算碰到邻居,打招呼也会多说几句话。可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不少父亲觉得“这样就是关心了”。
以前也有人针对青少年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有心事,只有1%的人会对父亲说。这个微薄的比例,应该让所有宣称爱孩子的爸爸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会跟母亲说的也不到15%;超过六成的孩子,选择跟朋友分享心事。为什么?因为朋友不会动不动就跳出来纠正他们的“错误想法”,朋友愿意从头到尾倾听他们的意见,朋友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问题;跟朋友倾吐心事不至于让他后悔“早知道这样就不要讲”。
老夫老妻也一样。沟通需要一点心灵层面的体贴、洞悉、分享和了解,如果婚姻生活只剩下柴米油盐、东家长西家短、钱花到哪里去之类的讨论,那么爱情怎么能够不随时光消失?曾经清新可爱的情人,怎么可能不在三五年后变成眼前唠叨的黄脸婆和脑满肠肥、未老先衰的死鬼?
寒暄不等于沟通。沟通不是意思到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