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启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高洪透露,“近100万张低价位奥运门票将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放到中小学,全国参加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中小学校都能够有代表现场观看奥运会比赛”。(《京华时报》7月22日)
对于这则消息,笔者看到,有人认为,应充分利用奥运机会,加强对学生们的教育,此前,已有学校组织学生为办奥运而绘画、书写、歌唱,现在,让中小学生有机会进入奥运赛场,不但使他们可以感受奥运会盛大的场面,与“大人们”一起体会奥运会的欢乐,为自己喜欢的明星加油助威,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观看奥运,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加深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客观上说,现场观看奥运,感受奥运气氛,确实可以一圆学生们的奥运梦。但是,发票让学生看奥运,并赋予观看奥运很多教育意义,则可能适得其反。
虽然奥运门票很抢手,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乐意接受发票安排去看奥运,这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想象每个学生都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但实则不然,有的可能对此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可能虽然有兴趣却没时间(假期中有其他安排),有的可以对某些项目感兴趣而对某些项目毫无兴趣,还有的本来比较感兴趣,却因“发票要求”去看而没了兴趣--这是青少年的心理所致,因此,如何发票是值得探讨的工作艺术,如果不顾学生的兴趣而发票要求学生去看,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而采取自愿申请的方式去领票,可能效果更佳。公开进行申领(或申购),不但可使门票到感兴趣学生手中,还可避免内部“瓜分”低价票问题。
另外,最担心的问题是,拿到参观票的学生,被要求人人写一篇观后感(以备未来集结成书出版等等)--据我了解,有一些中小学就要求同学在假期中,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奥运、观看奥运比赛,写有关奥运的文章--组织者可能认为这会有很强的教育效果,但从以往一些学生被游记、观后感吓怕了,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去秋游,甚至患上旅游、参观恐惧症的事实看,观看奥运就是看奥运比赛,如果再布置“家庭作业”,必然冲淡欢乐的气氛--学生有感而发,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在我看来,奥运对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感受比赛的激烈、冠军的荣耀,而是感受体育的快乐,从而喜欢体育、投入体育。
今年6月1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共同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的最新结果。此次调查是由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的第五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6至22岁学生38万余人。调查显示,我国学生肥胖检出率仍然继续攀升。7至22岁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7至22岁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分别上升了0.7和0.9个百分点,达到8.72%和5.01%,最严重的肥胖流行状况出现在北京,平均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小胖子”; 视力不良也不断攀升,2005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各学段城乡学生近视率为:小学31.67%,比2000年上升8.5个百分点;初中58.07%,比2000年增加8.7个百分点;高中76.02%,比上次普查增加3.5个百分点;大学82.68%,比2000年增加1.1%;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调查显示,与2000年相比,7至18岁汉族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了303至259毫升、19至22岁的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238至160毫升;学生50米跑成绩,87%的年龄组出现下降;立定跳远成绩全面下降。此外,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的成绩也普遍下降;长跑项目成绩下降更加明显。
中小学体质的下降,最为直接的原因,是不重视体育锻炼。这与长期以来的教育,只关注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学校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中小学缺乏足够的运动场地,以及整个社会群众体育不发达有密切关系。因此,要让中小学喜欢体育、投入体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中小学配备足够的运动场地与器材,鼓励每个学生每天积极参与锻炼,并发动教师、家长与学生一起运动起来。
无论是学生为办奥运而绘画、书写、歌唱,还是参观奥运会有可能要写观后感,这显然都是又把奥运作为“知识教育”的机会,而错过的是,可能是让学生感受体育的快乐,形成学生体育热潮的良机。(来源:中国网和平论坛)
今天对于奥运依然是等待,推荐大家去簋街回味一下麻辣小龙虾吧,再往后就过季不好吃啦;要是您有更多闲暇和闲钱,那么去九寨沟看看吧,汶川大地震后关闭的景区今天又开放了,那里远离喧嚣,风景优美,还有坚强面对苦难的四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