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先部级医院、再北京三甲、不行就进药企——可以退让的是就业层次,必须坚守的是“留在北京”。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这一被许多在京医科大学的 “准医生”奉行的求职标准,悄然发生着变化。昨天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的医学专场招聘会上,许多“准医生”都把简历投给了外地的医院和企业。
“去年北京郊区的医院都不想去,今年是想去都去不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小玲(化名)告诉记者。外地的大医院竞争也很激烈,为了能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展位前投份简历,小玲等了10分钟也没挤进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展位前,招聘人员确认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李洋(化名)为博士学历后,才收下了简历。
“往年这个时候,外地单位的展位前很冷清,学生对在京单位从高到低逐一考虑后,才会在最后时刻考虑到外地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处处长许中华介绍,这次招聘会上,在京单位和外地单位差不多平分秋色。这既缘于招聘会前,学校为本校的学生做了职业测试,帮助其合理定位,更是因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得学生自觉调整了期望值。(高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