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辞旧迎新之时,总听到有人在抱怨心情烦躁、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厌倦工作,年似乎成了新时代的“心理年关”。专家解释,年底人们一系列明显的情绪波动,皆与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种种症状可归为“年终抑郁反应”,如果调整不好则有患上抑郁症的危险。
■名词解释
年终抑郁反应
这不是病理学上的医学术语,也不是严格的心理疾病临床诊断,它更多的是对年终这一特定时期人们情绪容易出现波动、甚至部分人情绪严重低落以致罹患抑郁症这一现象的描述,或称“年终抑郁反应”或“年终抑郁”。在国外相近的描述有“Holiday Blues”(假日忧郁)或“Holiday Depression”(假日抑郁)。


那么多工作,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难道我这一年来的表现这么差吗?
不同人群年终抑郁反应不同
年轻白领族、中年持家者甚至青少年学生群,都会出现年底抑郁情绪。据北京慈铭(原慈济)体检机构刘德新教授介绍,年终抑郁的基本反应包括如下:莫名的头痛、四肢乏力。
面对工作、学业感到疲劳厌倦,在电脑前偶有眩晕、恶心感。
心情沮丧、产生无助感和自我否定情绪。突然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回溯一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时伴生不满和否定情绪,对未来恐慌无助。女性还会对自己的容貌、身材等焦虑。
焦虑暴躁、心神不宁、精神无法集中、思考问题困难。处理问题时精神游离发散,难以集中或犹豫不决。对正常的加班、考试或工作量加大感到异常烦躁、痛苦。
食欲紊乱,体重变化。没有节食却发现体重明显下降,或突然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体重上下变化超过5%)。体重下降也无体健轻松感,食欲增加,吃后也缺少快感。
睡眠质量严重降低。不管是加班至凌晨3点,还是晚上8点就上床都难以入眠。即便睡着也会出现多梦、频醒、早醒等现象。或有嗜睡现象,睡足12小时还觉得不够。
寡言少语,不爱交流。突然不爱与人交流。与人交谈就是抱怨、吐露对工作或生活的不满。
生活兴趣减退、好静恶动。对聚会提不起兴趣。而把平日的运动、亲朋往来看成生活负累。
对季节气候反应敏感。气候会明显影响情绪。
多种原因诱发年终抑郁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汪冰博士解释,目前还缺乏对年终抑郁易感人群的研究,但透过心理热线服务及日常门诊经验发现,年终抑郁反应有独特的诱发因素。
一年的压力突然亟待释放。一年的紧张工作让身心长期处于疲惫中,临近年底的高度紧张和期待松弛产生的矛盾会导致情绪异常。
“找差距式”盘点诱发焦虑。中国人习惯于在年终盘点时“看不足”、“找差距”,人们容易忽略成绩,产生自我否定情绪。而自我和他人是否晋升、加薪、获得年终奖等因素也会造成情绪激动或焦虑。
未来规划引发忐忑迷茫情绪。对白领群而言,年终述职、规划次年目标等成为加重心理负担、引发情绪波动的重要因素。年底很多人“跳槽”,新职业的选择也可能造成压力。一部分女性还会因年龄增长、情感生活不确定等产生恐慌。
节日临近激发浮躁心绪。春节归乡、团聚也是激发浮躁情绪的诱因,“思乡情结”也会引出工作厌倦症。年底请客送礼等也会给人带来压力。
季节生物钟影响心理变化。心理学研究称,相比春夏季节,秋冬会令人产生季节性情感障碍。冬天日照时间缩短,一部分人的情绪会受气候影响而焦躁。
积极调整安度非常期
专家表示,轻微的年终抑郁反应一般不需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理调适、定期的躯体运动会有效地缓解低迷情绪。
年终情绪波动者最好将年终的工作有规划地分批进行,避免超负荷工作。保证每晚睡眠6小时以上。
此外,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学会自我悦纳,即通过承认和接纳阴性不良情绪的存在,理性减少它对我们的消极影响。
加强躯体运动。一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躯体锻炼(跑步、慢走或游泳等)可以起到与抗抑郁剂类似的疗效,而且其疗效维持时间长,无任何副作用。
营养不良和暴饮暴食都会加重抑郁症状,因此健康规律饮食是关键。要增加各种谷类、维生素类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鱼以及低脂奶制品。避免大量饮酒,高糖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减少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