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工作和生活轨迹,完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而变化。15年来,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巨变,并推动企业搭上了中国市场的快车。安成焕,一位愿意“负责任”的韩国老总,对中国汽车发展的感受比任何外国人都深刻。
有时候,他会带着一家人坐上北京的公交车,快快乐乐地浏览着外面街头上的风景,也品味着与韩国相似又不尽相同的中国文化;
有时候,他会一个人站在望京科技园的办公室窗前,默默看着大厦周围不断出现的高楼,体会着中国这些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有时候,他会在出差的旅途中,闭着眼睛倚靠在飞机的座位上,慢慢回想着人生的一些奇妙过程。
“我来中国的时候太长了!”接受《中国汽车》采访时,他忽然在中间冒出这样一句话,像是对记者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到2月16日,韩国(株)万都(下称万都)中国区营业总裁安成焕来中国已经整整15个年头。这15年,他的工作和生活轨迹,完全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轨道的发展而变化。
“一直在往上走”
“幸运”,是安成焕这些年来最深切的体会。
“对我个人来说,来中国是幸运的。来的时候,中国经济还不很发达,但这些年一直在往上走,我在中国的业务越来越多,业绩也一直在往上发展。这就是一种幸运。”
正因此,安志焕经常跟近年来到北京工作的韩国员工说:你们来中国就是幸运的,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像流水一样,能让个人这艘船跑得更快。
在1994年那个冬日刚刚踏上这块异国土地的时候,安成焕并不知道未来等待他的是什么,也根本想不到仅仅十几年之后,这个国家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一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民众的消费能力提高,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呈现出兴旺蓬勃的景象。政府当年所进行的税制和外汇改革,对其后的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那一年,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为205万辆,仅占民用汽车总保有量的21%,中国尚未进入真正的汽车时代。而2009年,中国仅新车的产销量就已经达到930多万辆。
也正是那一年,中国第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问世。中国政府向跨国公司昭示了坚决发展汽车产业的决心,并促进了新一轮外国直接投资高潮的到来,还导致中国汽车业合资合作模式的重大改变。
当时,安成焕的身份是汉拿重工业(株)北京代表处代表。汉拿当时是万都机械公司的股东,产品包括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后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失去了万都公司。去年这家公司卷土重来,再度回购了(株)万都。
来之前,安成焕就听翻译讲过中国人的生活:北京不如汉城(现首尔)发达,中国人缺少电子产品,也没有汽车,下班后要骑自行车,但中国人生活得很幸福,没有贫富差距。
“那时我才知道,幸福跟物质多少没有太大关系。”这是他对中国的第一个印象。
直到今天,安成焕还清楚地记得刚到北京时看到的情景:出租车是清一色的黄色“面包车”;百货商场销售的电子产品都是外国品牌;街上跑的大部分轿车是进口车,车型也不太多。
自此,安成焕目睹了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魔幻般的发展历程。仅仅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便得到高速发展,走上现代化和国际化道路,豪华车奔驰、宝马都已在国内生产,世界上的知名车型在这里都能看到,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也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