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两则新闻,恰好可以对照起来看。
2月9日《报刊文摘》一则报道说,在美国餐厅,常见到才两三岁的孩子,还坐在婴儿座椅上,家长就不喂饭了,任凭他吃得满脸花,满身油,就是不喂。按他们的说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岁半开始。小孩子长到3—4岁,就能扣纽扣、系鞋带、洗脸刷牙,全不用父母操心。
很多中国家庭都上演过这样一幕:吃饭时,小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老人拿个碗在后面追,追上了就喂一口……所以有这样的新闻一点也不奇怪:“杭州家长雇人为孩子做眼保健操”。(2月9日《今日早报》第8版)
学校里不做眼保健操了吗?做是做的。但是有孩子说了:“要闭5分钟眼睛,重复那些动作,太难熬了。”这叫什么理由?从小连吃饭的动作都不用自己重复,自然不愿重复眼保健操动作了。躺在“视力健康工作室”的躺椅上,闭眼可能还不止5分钟,但是有保健师替他来“重复那些动作”,自然就不“难熬”了。
两个熟人家里的男孩都小学五六年级了,个子长得又高又大,到家教老师那里并不远,还要老人接送。直到问他们“以后他找老婆结婚进洞房你们也陪着?”其中一家才让孩子自己来去。另一家还是照旧。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可是,我们的家长恨不得什么都替孩子做,替他吃饭,替他做眼保健操,替他军训,替他做值日,最好一辈子都能替他过,才放心、安心。大概是以前人们活得太苦,所以国人的生活理想大多局限于物质享受。在很多人看来,生活越舒适,享受越多,占有物质财富越多,便越是活得值。至于孩子有没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会不会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是否具备“抗压”能力,他们无暇顾及,或许压根儿就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