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自199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11年的历史。从最初人们的拍手称赞到今日的争议四起,从中低收入人群的栖身之地到高收入人群的囤积之地,经济适用房曾经走过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而今又面临着哪些问题?
经济适用房的前世
“经济适用房”是我国在房改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由政府推出的新型房产种类,是适合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房。经济性和适用性是它最大的特点。
早在1991年6月份,国务院就在《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大力发展经济适用的商品房,优先解决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然而在1998年以前,住房制度推进的步伐相当缓慢。
1998年是住房制度变革尤为重要的一年,国务院发布23号文件被看做是房改新政的开始。这份文件将住房原有的福利分配制变成了货币制,将人们的住房需求完全推向市场。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停止实物分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住宅供应体系。
同时,1998年也是房地产行业的起步时期,其发展步伐比较迅速。当时的商品房价格同以工薪阶层为主的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差距甚大,迅猛的发展导致了住房保障的滞后。国家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困难和启动市场消费,经济适用房于1998年适时推出,用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从1998年经济适用房开始兴建以后,全国各地的经济适用房在短短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房价的相对低廉,逐渐成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重要选择。开工面积和项目数量都在成倍增加,经济适用房迎来高速发展时期。许多中低收入家庭得以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而刘先生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幸运儿”。
经过长期的排队和等待,刘先生和妻子购买到一套经济适用房,漂泊在外的心似乎也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现在回忆起那段买房的经历,刘先生和妻子依旧是感慨万分。
为了买经济适用房,刘先生和妻子可谓是做足了功课。“看到那么多人排队领号,心里特别没底,但是还是决定先把手续办下来,至于什么时候能买上经济适用房,只能听天由命了。”刘先生表示。
“买房子就是对耐力和体力的考验。”刘先生的妻子幽默地说道。“办理购房登记手续要排队,购买领号还得排队。在得知我们选中的楼盘即将开盘的时候,我们俩立即带着准备好的户口本、身份证直奔售楼处。”
“去那一看,我们就发现我们缺乏战斗经验,其他人都是有备而来,带着椅子、食品、水、遮阳伞等‘战备’物资,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于是,我们俩也立刻改变战略。我先去附近朋友家,借来了伞、椅子等物品,然后就回家休息,晚上好来接替她。”刘先生微笑着说道。
“这些辛苦和忍耐,还是有价值的。起码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刘先生对能买到经济适用房已经感到非常幸运了,相比所花费的辛劳也就不值得一提。毕竟,像刘先生这样符合条件,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入住经济适用房的人还有不少。
经济适用房的今生
原本为中低收入家庭准备的经济适用房,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奇怪”现象:在全国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北京回龙观文化住宅区,一套经济适用房的装修费就将近30万元;一些经济适用房小区内,开着奔驰、宝马的有钱人屡见不鲜……
从最初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到2003年以后,定位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在短短几年内,经济适用房就出现了面积过大、购买者错位和价格失控等现象。“既不经济,也不适用”成为经济适用房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为了解决此问题,2003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的国发18号文,从此,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变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房”。自此,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了长达5年的“牛市行情”,真正面向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房倍显珍贵。
然而,即使是这些相对较少的经济适用房,由于“地段偏远、交通不便、户型不合理、配套不健全”等原因,中低收入群体实在难以对政府费力建成的经济适用房报以感激的掌声。
而与此同时,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迅速降温,开发商资金链吃紧。由于经济适用房建设投入大、利润低,经济适用房土地招标在北京、济南等地都出现了“流标”情况,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也陷入困境。
根据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REICO工作室2005年的调查,现行政策中将经济适用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开发商开发建设,政府定价对社会公开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另一类则是合建、集资建房和特殊单位自用地自主建设的,只面对特定对象,用成本价或房改价售出的经济适用房。而从1998年到2003年,第二类经济适用房占比达80%以上。
2009年,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大背景下,关于经济适用房的存废之争,再度激烈上演。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句“经济适用房既没有效益又没有公平,我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经济适用房建设也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边是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等省先后表示,将减少或者停建经济适用房;另一边,上海等地继续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
曾身负众望的经济适用房,如今再度徘徊于十字街头。最终将何去何从,势必还要经过一次次艰难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