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一大学同学家拜访,正好他女儿在弹钢琴,同学便让他的女儿给我表演了一首《献给爱丽丝》,小姑娘钢琴弹得很不错,书房里的壁橱上还陈列着在多次比赛中获得的奖杯。同学告诉我,每个周末,他都会送女儿到老师家学一个小时琴,每天放学回家后他还会督促女儿练习三个小时。最近,他和妻子还正在筹划让女儿再去学一门小语种,以增加她的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我问同学,现在小孩的学习压力已经这么大了,再学这么多特长岂不是负担更重,孩子能承受得了吗?同学满脸无奈的回答说:“不学怎么办,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人家孩子都在学,咱不学就落后了。”
我连忙更正道:你这是特长教育,不是素质教育!
其实,像我同学这样将特长教育和素质教育混淆的例子并不少见,甚至许多学校也将特长教育等同为素质教育。君不见,遍布京城的各种特长班培训班比比皆是,为了让孩子“素质”更高,父母你争我敢的让孩子学钢琴、芭蕾、跆拳道……数学英语更是不能落下。然而,这样误读素质教育的概念的结果就是:陀螺般的生活让孩子们疲惫不堪,父母拼命赚钱辛苦却也无奈。
2009年两会,“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了与会代表们热烈讨论分析的一个话题,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纵观这么多年来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尽管也有所成效,但许多问题依旧根深蒂固难以拔除。中国教育应该如何发展,素质教育应该如何推广这个话题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什么是素质教育?大家都知道就是要全面发展。那么怎么全面发展呢?说到底就是“德育、体、美、劳”。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和家长首先应该将特长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这个观点扭转过来。
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现在为了应试而加强的各种特长学习,大多数情况父母都并没有正视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盲目培养,结果当孩子要进入社会了,才发现能做的不喜欢,想做的做不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特长培训,毕竟这些年来丰富的特长教育让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很大程度的加强了其他技能培训,虽然大部分并不是他们的爱好所在,但起码让他们多了一些艺术的熏陶和体格的锻炼,这对他们的成长还是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但在“体、美、劳”蓬勃发展的同时,对“德、育”的忽视,也在一次次给我们的教育拉响警钟。特别是近几年来,校园暴力、自杀现象的频繁发生,正是提醒我们,学生道德观的不完善,心理发展上的障碍如今已成为困扰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孩子一个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无疑应成为中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关“德育”的教育不能称为素质教育!
为此,北京市中关村外国语学校特别提出了“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的办学目标,将德育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首要标杆。在给学生的要求中,还特别提出了三条“高压线”政策。
所谓三条“高压线”,就是:①必须尊敬父母;②必须尊敬老师;③不得逾越“三风”(校风、班风、学风),“三礼”(礼仪、礼貌、礼节)。而在学校的操场主席台后,更是打着这样一行醒目的标语“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感激恩师教诲之情”。
校长王邵宗先生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如今在中关村外国语学校,不论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还是成绩好的学生,在严格的德育教育下,都养成了比较好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我们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六年的教育成就孩子们今后六十年的人生。”
素质教育的道路是任重道远的,但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将让我们走得更快。
在多方面培养青少年各种技能的同时,增强对其人格的教育和心理上的健康引导,是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所缺乏的,也是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对孩子“素质”的培养。也方能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暴力和自杀的频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