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 超
何谓“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俗话说“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治疗项目:
止咳贴 占主要部分,一直做三九三伏贴;
骨痛贴 今年才开始应用在三九和三伏贴敷。
止咳贴的药物成分:
白芥子、竹沥、吴茱萸、生姜、 冰片、薄荷脑、生物磁片(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用)。
止咳贴的药物作用:
白芥子:化痰药。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竹沥:化痰药。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吴茱萸:温里药。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生姜:温肺止咳。
适应症: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禁忌症: 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用;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
小孩3岁以内的不适宜贴。
贴敷时间: 初伏 7月14日 — 7月23日
中伏 7月24日 — 8月02日 中伏 8月03日 — 8月12日(今年有二个中伏)
末伏 8月13日 — 8月22日
每伏的第1天、第3天、第5天进行贴敷。
每次贴敷时间:成人应 < 6小时;3岁以上小孩应< 4小时(小孩可介绍到东直门医院儿科进行贴敷)。
具体穴位: 每次贴四个穴位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
肺俞(2个):后背,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天突: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正中。
如何开具相关处方?
冬病夏治属于医保报销范畴,医保收费代码:0207010029。
处方书写:冬病夏治咳喘消膏 30元/次×9次
可以在第一次开方时将3伏9次治疗全部开具出来,让患者将膏药取走,每次贴敷时,患者将膏药带来,医生为其贴敷。
注意事项: 如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症状,所以治疗后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
据临床统计:冬病夏治消喘膏有效率可达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