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9岁,因“腹胀伴间断血便1个月余”入院。
患者进食不洁饮食后出现上腹胀痛及嗳气,无腹泻,排气少,否认发热,未予特殊处理。第3日于当地医院拍腹部X线平片示“肠腔积气”,考虑“肠炎”,予以“吗丁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等治疗,症状持续不缓解。第4日患者解暗红色糊便1次,量不多,不伴特别不适。查血常规:WBC 22×109/L,N 82.8%,Hb 163 g/L,PLT 470×109/L;便常规:红色糊状便,WBC 10/HP,RBC大量/HP,便潜血(OB)(+)。予以抗炎治疗3天,患者腹胀稍缓解,未再解血便,血WBC降至15×109/L。1周后再次出现排暗红色稀水样便,5次/日,200~300 ml/次,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精神较差,皮肤干燥,腹软,无明显压痛,肝脾未及,肠鸣音活跃。无皮疹、关节肿痛、口腔溃疡、牙齿片状脱落等。既往体健,个人史、 家族史无殊。
诊断分析
青年男性,急性起病,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主要表现间断腹胀,渐加重并出现腹痛,数日后出现血便, 1次至数10次/日。血WBC及中性粒细胞(N%)升高,抗生素治疗似有效。查体:体温正常,中上腹及脐周轻压痛,下腹部肠鸣音较亢进。肛诊(-)。患者的腹痛程度与查体不匹配。诊断考虑以下几种疾病:
1.感染性疾病:患者急性起病,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有明显腹痛、腹泻及血便。多次查血WBC明显升高,中性为主,便中WBC升高。抗生素治疗部分有效,提示肠道感染可能。需考虑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等肠道感染性疾病。菌痢临床上可因毒血症出现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及阵发性腹痛、腹泻等症状,有黏液脓血便,伴白细胞增多,包括肠出血在内的并发症少见。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肠炎有发热,中重度患者可有脓血便。但该患者有: ⑴ 无明显流行病学史;⑵自发病以来从无明显发热;⑶腹泻发生较晚;⑷从无黏液脓血便;⑸抗生素治疗效欠佳。这些特点不支持肠道感染性疾病,可行相关检查排除。伤寒也可有腹痛、血便,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神智淡漠、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不高等,与该患者不符处甚多,基本可不考虑。
2.炎症性肠病:患者为青年男性,有腹胀、腹痛、腹泻及血便,需考虑炎症性肠病(IBD)可能。但患者起病急,病程短,血便非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不发热,既往无慢性腹痛、腹块史,无明显肠穿孔、肠瘘及肠外系统表现,均不支持IBD诊断,需进一步行内镜检查以排除。
3.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风湿性疾病,特别是血管炎可累及胃肠道,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及消化道出血。但此患者无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系统性症状,可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排除。
4.肿瘤:结合患者年龄、急性发病及既往史,肿瘤暂不考虑。
患者入急诊后次日再次出现持续性上腹隐痛,仍排暗红色稀便,无黏液,10余次/日,伴里急后重,排便后腹痛不缓解。予以禁食、补液、抗感染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渐缓解,大便红褐色→黄褐色。复查血常规:WBC 32.02→18.60×109/L,PLT 350→689×109/L;血涂片:三系未见异常;尿常规:蛋白 0.25~0.3 g/L,ERY 50个至(-)/μl。24小时尿蛋白:0.12 g。便常规:WBC大量→8~12个/HP,RBC满视野→0~2个/HP,OB持续(+),大便普通培养×4及霉菌培养×2均(-),便找寄生虫均(-)。多次查血电解质正常,肥达-外斐反应(-)。HIV、抗核抗体(A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狼疮抗凝物(LA) 、抗心磷脂抗体(ACL)、可提取核抗原(ENA)、蛋白电泳、IgE均正常。血沉(ESR)增高。腹部B超:胆囊内胆泥形成;腹部血管超声见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腹X线平片:考虑“不全肠梗阻”。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多发糜烂,Hp(-),病理检查:小肠黏膜显慢性炎症。
请给出可能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