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12户居民13年生活在黑暗中状告市规委(图)
2009-08-03 15:39 来源: 京华时报

窗下是张淑敏家的阳台,目前已被圈入开发商修建的商业房内

  “住进新房,活进黑暗。”每一天走出家门时,张淑敏的心中都会响起这句话。

  1996年,张淑敏分得宣武区马连道中里一套一层南向楼房。没想到,开发商紧贴该楼南侧兴建了10间商铺,这让她的房间13年来不见天日。

  今年7月31日,手持市一中院一份载有“开发商采用欺骗手段获得规划批准”字眼的判决书,张淑敏及邻居与市规划委员会对簿公堂。他们认为,13年来,这是他们距离阳光最近的一刻。

  房前被建商铺

  昨天正午,室外阳光明媚,56岁老人张淑敏的家中却漆黑一片,屋里屋外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进门的那一刻,张淑敏用手指在记者的鼻尖划来划去,并一连声地询问,“你能看到么?你能看到么?”黑暗中,记者两眼一无所见。

  这里是宣武区广外街道马连道中里3区5号楼4单元102室。1996年,时任《金融时报》高级编辑的张淑敏从单位分到了这套房屋。

  “(当时)那叫一个高兴。房子还没完全建好,我和同事就来看5号楼。按1996年的眼光来看,这小区外表、户型都挺好。我考虑,户型正南,且靠近马路,阳光应该不错。母亲年纪大了,住一楼方便。就要一楼吧。”

  张淑敏抢到了这套正南一层房,但也“住进了新房,活进了黑暗”。

  “分下房子没几天。先期入住的同事告诉我,你家阳台被人拆了,快看看吧。我回家一看,阳台真被拆了。开发商说,这户型原本就没阳台。”

  这一天,紧贴着张淑敏家南边的承重墙,开发商切走张淑敏的阳台后,建起了10间商铺。

  受这10间商铺影响的,还有另外11家住户。5号楼共4个单元,每单元每层3户。三、四单元,住的是张淑敏《金融时报》的同事;一、二单元,住的是宣武工商局的30多名职工。

  昨天,2单元一层的张老先生说,“白天不见太阳,晚上不见月亮,跟山洞一样,进门就开灯,一月电费好几百;中午12点点灯做饭,没电全抓瞎;寒冬腊月,室内空气不流通,一楼的人晚上11点在楼下集体遛弯,回去憋得慌啊。”

  站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客厅里,张淑敏说,挑一楼是为了80多岁的老母亲。可老母亲最后几年瘫痪在床,难得见到几次阳光。老母亲去世是中午,她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啊,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

  向市规委举报

  5号楼的开发者是宣武区广外住宅合作社。

  登记资料显示,1994年,为开发马连道危改小区,宣武房管局、广外房管所和广外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广外住宅合作社。

  张淑敏说,1996年起,发现阳台失踪的她和其他邻居找到开发商。对方称,“房子是你单位的,不是你的,和你说不着”。她说,单位此后也曾出面协调,但“找了很久也不管用”。

  僵局之下,受害者们再次出马。一开始,认为这10间商铺是违章建筑,张淑敏与邻居们进行了各种举报。

  其间,通过“种种非常手段”,耗费了大约8年时间,张淑敏获得了开发商提交给市规划局的建设图纸。她发现,“1996年,在5号楼已建成的情况下,开发商将原5号楼的图纸偷偷做了更改:一是将原来的楼间距从27米改成26米,二是将其所在的房屋使用性质从‘住宅’改为‘商业用房’。”

  张淑敏等人认为,更改楼间距,是为了腾出空间,让商铺在图纸上合法;从住宅改为商业,是为了避开“贴建商铺应征得相邻房主同意”这一硬性规定。“商铺的规划许可证是骗来的。”

  2005年,收到张淑敏等人的举报后,市规委在答复函中称,楼间距差一米的问题,设计单位向其书面说明称“系笔误”,不影响一层住宅冬至日1小时的日照标准;房屋性质更改,属擅自更改,建议居民与相关建设单位协商解决。

 论坛精选
·老好喝了……喝鸡汤 ·《长袜子皮皮》读书分
·北小河公园 ·美的集团收购Teka集团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让我
·有医生朋友说,如果去 ·热爱阅读小达人
·随手拍夕阳 ·热爱阅读小达人
·阅读《西游记》有感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实木床1.8*2米带垫200
·又一个帖子被邻友圈推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时间管理启蒙书》观 ·我爱阅读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