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住自己的房子选择郊区
2007-03-06 08:23 来源: 钱江晚报
  每天早晨,几十万白领乘车或者开车到曼哈顿去,傍晚回家。十年间,有一百多万纽约人奔向城市外围,只留下了一个衰颓的“半日城市”:汽车和铁路班车开到时,全城像涨潮……为人群所淹没,入夜落潮时,人群又退走了——基本上只剩下小偷、警察和老鼠。

  半个世纪后,同样的城郊人口定向流动路径,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最前沿的城市里日益明晰。只是,这场潮汐的主力是外省青年。

  北京CBD依然是最大的人力码头。每天早晨,从北京通州驶向CBD的城铁八通线和数十条公交线路装满乘客,京通高速路上各种档次的私家车、班车则摩肩接踵,争先恐后地把数十万人卸载到城市的中心地带,而此时从城里驶向郊区的车辆上空空如也。傍晚的状况则恰好相反。

  越来越多的中国外省青年加入了城郊候鸟的行列,他们通过上大学留在某一座城市里,或者胸怀都市梦外来打拼,在城里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并务实地选择了在郊区居住。清早6点多出门,又趁着夜色回家,迎接他们的可能是一个三居,可能是两室一厅,也可能是一个小户型,摆放着几件宜家的用具,拥有若干热门的财经类书籍,比如财富人物的传奇,他们成为郊区青年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都担负着20年左右的还贷压力,

  《京通核心商业地产白皮书》显示,从2003年到2006年,仅在北京近郊通州置业的城市“新移民”,在短短时间里增长多达40万人,这些新移民的年龄大多在25岁至40岁之间,是消费的主力群体。

  这些人“显然大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一水都是年轻人,而且大部分是外地人,口音各不相同。”这是一直在电视圈任职的白亮争在城铁八通线上的观察体会。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白亮争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去年在通州购买了130平米的住房,正式结束了十年北漂的租房生涯,加入了郊区青年的行列。“终于在北京有了立锥之地,白手起家,一分分挣起来。”白亮争觉得,从拥有房子那天开始,精神上就不再漂着了。

  葵花青年

  “总地来说都是没钱的人,但也都是很有希望的人。”复旦大学毕业、在一家4A外资广告公司任文案的东北女孩崔岚说,她2000年在通州买了90平米的房子,成为最早定居的郊区青年之一。先生也在一家著名外企任职,崔岚回忆,买房时两人全部的储蓄只有3万元。邻居们的情况也大体差不多,80%是外地人,多数在CBD上班,比如有人在美资的航空公司任财务总监,但是在买房的历程里,大家无一例外都是从头开始。

  “他们属于中国的青年实力派,代表了上升社会的上升阶层。”郊区青年的一分子、《新周刊》驻京首席记者胡赳赳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个来自湖北小镇的青年,在北京郊区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108平米的住宅,从此可以享受郊区的晃晃悠悠。

  “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变化无可限量,有些人的收入会持续上升。”北京一家房产经纪公司的副总永文介绍。永文是通州新华联锦园的业主,曾经成功地操盘“葵花社”地产项目的推广,葵花社寓意着朝气蓬勃,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永文说,我太熟悉这个客户群体了,因为那曾经就是我自己。

  1993年,宁夏青年永文第一次来到北京,还是到京郊的大兴县,下车后,正好是傍晚,他至今还记得当时一无所有、举目无亲的悲凉感受。好在收入在不断改善,7年前,永文月薪3000块钱,渐渐涨到月薪1万元,自己创业后就跳离了工薪阶层的行列。2002年,永文在通州购买了一套130平米的房子,附带10平米的地下室,而这座房子,是他在北京的第一个起点,用老婆的话说:“有了家,就有了一切。”永文告诉记者,郊区青年绝大部分是外地人,没有父母可以依靠,习惯性地去奋斗,成长速度会比常人快,家庭财富的累积速度也特别快。永文所在的小区里,从自行车乱放到渐渐停满了私家车,车型从奥迪到QQ不等。

  永文和朋友们很快总结出了郊区青年的三部曲:“第一年买房子,第二年买车,第三年生孩子。”在郊区青年聚居的社区里,第一年几乎看不见老人。来来去去都是年轻人的脸孔。除了极个别业主是单身,大部分都是刚刚结婚或者是未婚同居的小两口。但过了两年,郊区青年婴儿潮席卷而来。永文介绍,他所在的小区里如今满地都是孩子,从两三个月到两岁不等。

  永文自己这两天也即将要做爸爸了,一天中午太太说可能要生了,永文提前演练了一番,立即从朝阳门的公司往回赶,令永文欣慰的是,因为避开了上下班的高峰,平时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了20分钟。

  除了年龄、家庭构成相近,小区里的文明程度令永文很是满意。邻里纠纷常常是用很君子的方式解决。邻居家的狗叫让永文不甚其扰,他在自家门上贴出了一首打油诗:“春眠不觉晓,夜夜闻狗叫,夜来嚎两声,郁闷知多少。”结果第二天邻居就把狗送走了,邻居如此自觉,让永文反而感到很是不好意思。

  次优选择

  在上个世纪的美国,郊区曾经代表了美国的未来,意味着红砖迷宫和精修的草坪,郊区成为了是美国中产阶级工余的理想安居地。《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市郊已婚妇女的特稿,说她们“生活得很痛快……根本不相信自己会有什么不愉快的理由。”

  但对于中国的郊区青年而言,住自己的房子更现实重要,而不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生活作派。到郊区居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一个次优选择。低廉的价格仍然是郊区青年购房的硬杠杆。居住在望京的诗人杜力即将成为郊区青年的一分子,他选择在通州购房的理由很实际,一是价格普遍只有城里的一半;二是房子结构为多层板楼,南北通透,在城里买不到这种类型的房子;三是通州有轻轨,到城里较为便利。

  “我是被逼到这里来买房的。”永文告诉记者。一直在房产圈里打滚的他对房子的性价比非常清楚。

  郊区青年虽然收入稳定,两口子加起来月入一般都能够达到6000元至1万元左右,而且还在持续上涨中。但是因为普遍来自外省,父母能够帮忙的不多,个人储蓄都很少,只能够选择总价低,首付低的房子。在城里,房子价格高不说,大部分还是塔楼林立。永文算了一笔账,塔楼的公摊面积大,而后者同样要交物业管理费,永文不愿意为一辈子也用不上的面积交一辈子钱。何况相同的面积,板楼就能够比塔楼多出一间卧室来。

  而中国的房产生态,经济形态,包括郊区青年们的生存心态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001年,胡赳赳曾经去通州探望一个朋友新买的房子,坐了很久的郊区公共汽车,终于找到了那处房子。小区很荒凉,门一推开,外面就是杂草。胡赳赳那时发誓不买北京四环以外的房子。但是在越来越高企的房价后,衡量了北京的生活成本,胡赳赳做出了务实的选择。原因很简单,不愿意做房奴。

  2005年,胡赳赳迅速出手,在通州淘到了一处便宜得不可思议的板楼尾房,每平米2530元;虽然没有电梯,没有天然气,但是南北贯通,居住舒适。胡赳赳认为,郊区置业是妥协的产物,但它是一个里程碑,意味着郊区青年们人生奋斗的第一个阶段告一段落。胡赳赳在这里成家立业,儿子刚刚满月,他在博客上描述着惬意的京郊生活:“我自做我的乡绅,哪管它圆环套圆环的北京。左手犬子,右手鼠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奶瓶兴。”

  青春之堵

  2006年末,对于郊区青年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结尾。著名的八通网站上,最热门的话题是公交改线,标题是“坏消息!938终点站变到国贸了!以后怎么办?”网友们议论纷纷,“每天下班时间国贸地铁C出口外估计该没有下脚可站的地方了,恐怖啊!”有人倡导以实际行动抗议,如果这个传闻是真的,就建议大家选择一个时间,集体到938国贸车站等车,“但来了车我们不上,大家豁出1个小时的时间,把道路、站台堵死。”

  高昂的交通成本,始终是郊区青年们的心病。而更大的成本就是时间。白亮争去年在通县买房的时候,最幸福的就是装修房子的时候。每天早上,他从城里租的房屋往自己的新家赶,正好跟通县的人流相反,“当时舒服啊,公共汽车都没人。”白亮争觉得在高速路堵车的传闻极其可笑。

  入住通县后,白亮争开始回过味来。当时他上班的地点在西城的三里河。单位里有三个人都住在通州,单位配备了一个司机,是外地的小青年,租房住,在大家的忽悠下,领导让司机租到了通县,每天开车接送大家。虽然过上了有车有司机的幸福时光,但是为了赶上早9点上班,大家仍然不得不早上7点就出门,最初的一个星期,白亮争和同事最大的收获就是探路,探各种各样可以通往城里的路,最长的一次,开车单程就花了三个小时。后来,总算是找到一条回家时不太堵的路,但是早班高峰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

  在IT公司任职的卢薇租住在西三环,权衡再三后,一心向往CBD的她最终在东五环外买了房子。当时轻轨八通线甚至还没有开通,由于交通不便,在入住前,卢薇只去了新家五次,一次是看房,一次是签合同,一次是收房,两次是装修。为了省事,卢薇特别选择了一个有面包车的装修队,领着装修师傅去了一趟东方家园,把要求的东西一气选定,之后,从水龙头到洗脸盆,所有的装修用具都是装修师傅按清单购买,拿着东方家园发票找卢薇报销的。路程实在太远,倒好几趟车,还得坐摩的。卢薇觉得比去趟天津还麻烦,索性做了甩手掌柜。装修师傅在一次要求卢薇来新屋确定装灯位置时遭拒后,无奈地说,那是你的家,不是我家。

  交通线的漫长拥堵日复一日地消耗着郊区青年,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私家车,但是对于多数北京郊区青年来说,公交和轻轨还是生命线,特别是城铁八通线。早高峰期,城铁的拥挤程度不亚于公交,卢薇曾经有好几次挤不上车的经历,看见挤得变形的脸孔紧贴在车门上。

  但是卢薇还是无比钟爱自己在郊区的小窝,无论多么疲惫,每天晚上的城铁末班车上,同样年轻的脸庞还是兴高采烈,因为那是回家的方向。而末班车后,在市区结束了自己加班或者娱乐生活的郊区青年们又开始了“拼车”生涯,素不相识的人们拼乘同一辆车,向遥远的家驶去。郊区青年们用年轻的体力抗衡着劳累,也用年轻的梦想宽容着在路上的幸福,“住在通县感觉不到和城里有隔膜感,就是因为无论多晚,都有车回去,在国贸和大北窑,有很多通县的出租车司机在等我们。”郊区青年白亮争口气里不乏温暖。

  消费候鸟

  有人统计,如果按照2005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244.2元计算,40万通州新移民带来的年消费能力应该在50亿元以上。不过,这样庞大的支出绝大部分并没有着落在这个所谓的CBD后花园。几乎大部分郊区青年都盼望着在国贸圈上班,在繁华的资本中心消费。城铁八通线沿线的房产项目的班车几乎都指向国贸,这是郊区青年梦想的终点和起点。这段和城市心脏最贴心的距离意味着郊区青年工作后的全部物质积累。虽然冠名国际、花园、港湾等洋派的社区门牌地址可能不过是某乡某村某号,归某村委会直接管辖。

  根深蒂固的城市梦想让郊区青年们固执地保留着不同于原住民的身份标识。

  郊区青年楼下的小门店卖着几可乱真的A货,一个仿夏奈尔的精致钱夹标价300元钱,拒绝砍价。小超市里则常常陈列着干姜水、苏打水、法国口味的矿泉水、高级冰淇淋和单个包装的进口柠檬。而咫尺之外就是村里的杂货店。昏暗的灯光里卖着各式便宜的油炸方便面。除了和黑车司机套近乎,郊区青年和村民们鲜有交往。基本的日常用品之外,他们绝大部分的消费其实都在城里完成。郊区青年胡赳赳表示,虽然住在通州,他很少去新华大街逛,那里是通州最繁华的老街,号称是通州的王府井,“我们和原住民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怕花钱,我们没处花钱。”胡赳赳说,比如钱柜,就没有在通州设立分号,在郊区唱卡拉OK,虽然便宜,但是完全不是那个味道。而在偌大的通州,至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电影院。

  郊区青年的涌入速度也让郊区商业猝不及防。2000年以后在通州建成的新小区,80%周边还没有中型以上的商业网点。这让较近的城市中心卖场最先受益。郊区青年们青睐于十里堡华堂商场、蓝岛大厦和贵友商场。郊区青年崔岚喜欢开车去十里堡的华堂商场,专程去那里的超市买菜,有大量洋派的水果和熟食,代表着省时精致的生活。而去年,离通州最近的国贸商圈中,档次较高的贵友商场近30亿元营业额中,将近三分之一都来自通州新移民——即郊区青年的贡献。

  不过,随着郊区青年的渐成气候,也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走出了城区。采访中,所有的被采访对象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刚在通州落户不久的家乐福超市,这让他们“找回了一些城里人的感觉”,郊区青年胡赳赳表示。

  小镇气质

  郊区青年其实是一种“返乡”。此前是小镇青年的胡赳赳总结。他认为绝大部分郊区青年其实都是奋斗着的小镇青年,有浓厚的草根性,不以精英自居,不虚荣,不炫耀。他们怀着对大城市的渴望,努力地进入了都市工作,而在居住上,却又退后一步,选择了城乡结合部,以缓解作为城里人的乡愁。胡赳赳观察体验着郊区青年的双料生活,在城市里,人人焦虑,咖啡馆里到处都是职业的密谋家,而在郊区,就可以放下面具,选择闲散。

  郊区青年白亮争最深刻的感受是放松,一进京通高速路,就自然地完成了城市与郊区,工作与生活的两重切换。“这个转换非常重要。在城里住,城里上班,心情切换不过来。”胡赳赳将这种生活方式形容为与城市保留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一分钟切换繁华与宁静”。

  相同的奋斗经历,在郊区青年中形成了一个温情谬谬的小镇气质。这里是新生活开始的地方。在郊区青年中影响甚远的八通网正在征集口号:代表八通网,代表生活,代表活力,代表力量!这里有天南海北的老乡会,也有各种文化圈、运动队。出现过去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的志愿行动,也有号召白领们购买爱心白菜的壮举。既有中规中矩、朝九晚五的人群,也有为数众多的自由创意队伍,记载着郊区丰富的变化着的想象力。郊区青年胡赳赳形容这是一种亚文化,和艺术、摇滚更接近。与城市的主流文化不同,更有海纳百川的力量。

  永文曾经在郊区青年中组织过主题聚会,比如观看描述CBD同性恋人群的独立影像作品,发现大家对此坦然接受,“小众包容着大众,人类情感上的东西,思想性的内容还是非常打动人的。”

  几乎每个郊区青年都有过漂泊挣扎的经历,天然地就具备一种同情心,以及相似地游离在都市中,又向往、又见外的表情。郊区青年并没有太多的归属感,几十万通州新移民中,不少还没有北京户口,郊区青年们有房有车,有家有业!可还得算暂住,就连装个电话还得有本地人担保!郊区青年们困惑:“在这我有几十万的房子,还会欠他几块电话费吗?”而最大的困惑还是郊区青年的父母,一个家庭夫妻两个都是大学毕业,关系挂在外地集体户后就来京拼搏,“现在房子有了,家有了,可这个孩子出生户口应该在哪里啊?人才中心可以接纳婴儿吗?简直荒唐啊!”一个京郊的网友郁闷地发帖。

  郊区青年胡赳赳在诗歌《夜平安》里描述,“北京依然是北京,我依然在听你依然认真,当初快乐的眼神!干燥的空气里滴水是恩。”媒介批评人詹正凯则在《小镇青年胡赳赳》文章中,冷静地透视着这类青年的阴影,“在另外的城市和土地上,内心里并不能真正的融合。故乡已逝,精神上的家园依旧茫茫,这一代人心灵上的苦痛,跟这个大的转型时代一样让人揪心,又怅然若失。”

 论坛精选
·阅读小达人 ·以创新与转型开启新征
·热爱阅读小达人~读《海 ·热爱阅读小达人——《
·美的历程读后感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钢 ·看小猪变形记
·当旅游遇见9级大风沙 ·今天山西太原市某小区
·天津一日游,第五站~ ·看来这姓董的背景也一
·热爱阅读小达人 ·加话#热爱阅读小达人
·努力读书终身学习 ·懂得前行
·热爱阅读小达人活动 ·天津一日游,碳水之旅
·咱们望京也有七叶树花 ·董袭莹8年前曾接替董晓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