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中心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从2007年开始,我中心确立了以“积极推进社区康复”为突破点,以“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为目标,将个性化的康复指导等引入残疾居民家庭,为弱势群体提供“就近、实用、简易、有效”的免费康复服务,并逐步覆盖整个望京地区。
一、望京社区残疾居民基本概况
1、望京地区共有残疾人939人,分别居住在26个社区。其中:肢体残疾518人、精神残疾有140人、智力残疾151人、视力残疾69人、听力残疾61人。
2、望京街道残联在望京建立了两个残疾人康复基地,21个居委会设有康复室和康复协调员;我中心及下设的5个卫生站共有6个康复室。
3、我中心共有专职康复医师5名:中心1名、4个卫生站各1名;其中:本科学历3名、大专学历2名;中医针灸推拿专业3名、临床康复专业2名。
二、社区康复工作开展情况
1、2007年,望京街道残联在花家地南里社区建立了残疾人的康复基地 --“温馨家园”。温馨家园内设有医疗康复室、心理咨询室和文体活动等科室,我中心的康复医师负责对残疾人的康复指导。今年1月,邓朴方主席来到温馨家园,看到社区康复改善了残疾人的功能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邓主席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表扬了我们的康复工作。
2、2009年,望京街道办事处在南湖渠社区建立了“老年公寓”。我中心南湖渠卫生站的康复医师承担了老年公寓的残疾人康复、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等工作。一年来,共为330多名老年居民提供了康复服务。
3、与各居委会的康复协调员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康复工作。2007年初,我中心的康复医师与望京残联、各康复协调员协作,对望京地区的残疾人做了一次摸底调查,收集残疾人的信息资料,重点对持证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准确掌握了残疾人的分布情况、残疾种类: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以及有康复需求的人数。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康复评定,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制定康复工作计划。
我中心将望京地区划分为5个康复片区,分别由中心和5个卫生站负责。康复医师们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穿梭在康复室和患者家庭之间。康复医师将肢体残疾康复作为工作重点,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指导,并保证为所有残疾人每年不少于二次随访,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还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康复医师们还要负责卫生站的中医理疗工作,把针灸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到社区康复工作中。
为了确保康复工作质量,自09年4月份开始,我中心制订了社区工作质量互查制度,包括社区康复工作,中心与各卫生站之间每月进行一次质量互查。通过互查,统一规范康复工作标准,保证康复工作质量。
在康复工作中,康复医师们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许多感人的事迹。南湖东园卫生站的康复医师李振,把残疾患者当作亲人。有一次,在为一位老人扎针灸时,老人满身是汗,李振先给老人檫干净汗水,接着消毒、扎针灸。老人在北京的几个三甲医院都没治好的病,经过李振治疗,老人的病痛居然奇迹般的解除了。老人为了表示感谢,专门找人制作锦旗送到我中心,在叙述李振为其治病的过程时,老人哭了。
徐立夫是个12岁的先天性脑瘫儿童,一家三口,母亲患高血压、糖尿病,没有工作,父亲患心肌梗塞(安装2个支架),属于贫困残疾人家庭。徐立夫先天智力障碍,自小无行走能力,长期卧床,严重肥胖,体重180斤,经常哮喘发作。我们一直坚持上门为孩子康复训练。一天上午,徐立夫因咳喘到我中心输液。输完液已是中午吃饭时间,徐立夫的母亲很发愁,因为他们居住在六楼,没有电梯。我们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抬着徐立夫坐的轮椅上楼。楼梯窄,9个人中途轮换了两次,才把孩子送回家。
要想做好康复工作,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要学会良好的沟通,练就过硬的技术。齐某,男,60岁,脑卒中5年,伴有脊髓型颈椎病,不愿与人交流,生活懒惰、心态消极,生活完全依赖家人。老人对社区康复有抵触情绪,对我们年轻大夫不屑一顾。我们从老人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为其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例如缓解多年的便秘,改善一动就出汗的病症等,渐渐的老人信任我们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康复按计划实施,老人逐渐的对生活树立了信心,头发也由纯白变成了花白,每天出门遛弯,愿意与人交流了。
在社区康复工作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只要残疾人有需求,我们就真诚地为他们服务。
4、在社区康复工作中,我们还定期组织残疾居民座谈会。康复医师和康复协调员通过与残疾居民的电话沟通、上门拜访、去小区花园活动场所见面等方式进行动员,请残疾居民参加座谈会。我们的真诚打动了残疾居民,残疾居民在座谈会上交流日常饮食、肢体功能恢复、求医问药等各方面的问题。通过座谈会这一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康复医师与残疾居民之间增进了理解。
在座谈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有的残疾居民虽然身患残疾,竟然不知道自己需要康复;我们与残疾居民约定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南湖西园的吴老先生患先天脊柱畸形,行动非常缓慢。为了防止老人的腰背肌肉继续萎缩,我们选择了适合老人病情的简易康复操。吴老先生认真演练,觉得康复操虽然简单,每次做完之后都感觉身体很舒服。
5、请专家进社区,为残疾居民义诊。为了解决残疾、老年和贫困居民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我中心邀请英智眼科医院、中日医院、协和医学院、武警支队医院的专家免费为老年居民查眼病,对居民常见的白内障、青光眼,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对康复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很受居民欢迎。一年多来,共有600名老年居民接受了专家的义诊检查。
6、积极开展社区脑卒中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2008年5月,在朝阳卫生局疾控中心的指导下,我中心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课题“社区脑卒中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研究”。我中心主要实施课题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部分。至今,已有66余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接受了此项康复技术,在康复过程中,共集体训练指导80余次,讲座20余次,专家指导4次;66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效61例。为全区脑卒中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科学数据和康复工作经验。
7、组织残疾人参与各项户外活动。我中心和卫生站的康复医生与居委会合作,充分利用助残日、爱眼日、爱耳日、精神卫生日等,组织残疾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如:篮球、沙包、套环、飞镖等多项趣味运动。在活动中,我们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提供健康咨询和康复指导。这些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我们康复团队和残疾居民的相互了解。同时,也让残疾居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在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大型残疾人活动中,我中心都会派出康复医生随同,确保残疾人的安全。今年6月份,在朝阳体育中心举行的老年人运动会上,望京街道派出的30名老年代表中,有10余名残疾人,我中心派出一名康复医生随队参赛,使所有老人都安心比赛。
8、为贫困残疾居民免费体检。为了贯彻北京市政府《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自08年开始,我中心每年两次免费为社区贫困残疾人进行健康体检。09年我中心免费为贫困老年残疾人体检214人次,为残疾儿童体检31人。我们用实际行动落实党和政府对社区贫困残疾居民的关爱。
三、社区康复工作体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康复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初,我们认为只要掌握康复技术,就能改变残疾人的功能障碍,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残疾人的康复是一项大工程,残疾人康复的重要含意不仅局限于生理功能恢复,而且应该让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享有平等机会融入社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不仅是肢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因身残而受伤的心灵得到康复。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工作就是温暖残疾人的心灵,与残疾朋友心心交流。
例如:居民王某,中年女性,在美国留学期间被诊断多发硬化,后回国治疗。现已失去工作能力,生活半自理,长期卧床、心态消极,对生活失去信心,由近古稀的父母照顾。父母为之伤心,却也爱莫能助。为了提高其生活能力,减缓病情发展,我们有针对性的为其制定了康复计划,先是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她树立信心,同时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半年后,患者能在屋内使用助行器自由活动,家属和本人非常感谢。年迈的父母说:“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能为我们这个弱势群体排忧解难,我向你鞠躬了”。
我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康复工作,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这个政府开启的窗口,用有限的医学技能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疾居民的生活质量尽可能提高,并从我们的康复服务中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增强重新生活、重返社会的信心。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是我们真诚服务后的感受。健康永远是社区居民的第一愿望,社区康复的长远目标是促进社区内所有残疾人康复。社区康复工作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将继续用真诚的心为残疾居民服务,希望让更多残疾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