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2分/题,共20分)
1、各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流感患者就诊。
2、各医疗机构要加强防护措施,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凡进入医院的医务人员、就诊患者、陪同人员(家长)都要佩带口罩。医院门口要设口罩配售点,以防止医院内交叉传染。
3、我市重症、危重症流感病例救治市级专家组成员实行每日轮流值守制度,由感染、传染、重症医学、呼吸、儿科等五个专业专家轮流值守。
4、在定点收治医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痊愈后可直接出院。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因基础病仍需继续住院治疗的,按原转诊方式,转回至原转出医院继续治疗基础病。
5、所有入院治疗、伴有流感样症状的重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均应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
6、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应尽可能在发病48小时以内,以36小时内为最佳。
7、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要按规定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和《甲型H1N1流感病例信息附卡》,并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8、甲型H1N1流感病例出院或死亡后24小时内网上填报《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调查表》
9、死亡病例,要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相关内容,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10、各定点收治医院需要市级专家组成员会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白天:医政科,夜间及节假日:局值班室,由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启动市级专家会诊工作。
二、单选题(3分/题,共30分)
1、重症流感病例转运工作由(B)
A. 各医院协调
B. 120统一指挥调度
C.急救专车
2、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B)
A. 空气传播
B. 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C. 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3、对于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开始抗病毒治疗(C)
A. 未出现流感样症状
B. 出现流感样症状,需等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后
C. 孕妇在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宜尽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
4、临床分类处理原则(A)
A、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可单独隔离房间;确诊病例可多人同室。
B、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可多人同室;确诊病例单独隔离房间。
C、疑似病例单独隔离房间;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可多人同室
5、可用于确定诊断甲型H1N1流感的检查是( C )。
A、胸片检查显示肺炎
B、血清甲型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阳性
C、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6、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 C )天。
A、3
B、5
C、7
7、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 B )天。
A、1-2
B、1-7
C、5-10
8、在甲型H1N1流感疫点中对手与皮肤的消毒,用( C )碘伏溶液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时间1 分钟~3 分钟。
A、0.2%
B、0.3%
C、0.5%
9、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 B )天。
A、1-2
B、1-7
C、5-10
10、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传染期为( B )。
A、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
B、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7天
C、发病前2天至发病后10天
D、发病前3天至发病后7天
三、简答题(10分/题,共50分)
1、较易发展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2、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诊断和出院标准?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方法);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可以出院。
(2)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转为阴性后,可从隔离病房转至相应病房做进一步治疗。
3、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症的预警指征?
轻型流感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头痛、肌肉疼痛和全身不适,病情大多在3日内好转。出现下列表现一条以上者,应警惕为流感(含甲型H1N1)重症病例。
(1)体温≥38.5℃持续超过3日;
(2)明显咳嗽、咯痰、胸痛,部分患者有喘息;
(3)活动后出现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紫绀、心率增快;
(4)明显头痛、头晕、肌肉酸痛;
(5)精神萎靡、倦怠、嗜睡,明显虚弱;
(6)食欲极差、进食明显减少、呕吐、腹泻;
(7)流感症状3日未见缓解,或症状改善后再次出现并加重;
(8)具有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高危因素参见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
流感样病例出现下列一项或多项者表现者,应高度警惕为危重症流感病例。
成人(≥18岁)
(1)呼吸困难或气短,休息状况下呼吸频率>25/分;
(2)胸痛或胸闷进行性加重;
(3)剧烈咳嗽、咯痰、血痰或痰中带血;
(4)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或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下降;
(5)胸片示多叶病变,或肺炎快速进展;
(6)血压下降或血压不稳定;
(7)不吸氧情况下,脉搏血氧饱和度< 95%或动脉血氧分压<70mmHg。
儿童(<18岁)早期预警指标(儿科专业作答)
根据患儿生理发育不同阶段,将其分为0 ~ 5岁及5 ~ 18岁组。凡出现下列表现一项或几项者,应警惕为流感(含甲型H1N1)危重症病例。
5岁以下患儿出现以下症状:
(1)发热38.5℃以上超过3天;
(2)与体温不相称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快
(2)呼吸无力及缓慢;
(3)呼气性呻吟,鼻扇,喘憋,三凹征;
(4)倦怠、嗜睡、烦躁不安,个别患者出现抽搐;
(5)拒奶、呕吐或腹泻;
(6)皮肤发花,苍白或青紫,肢端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或血压不稳;
(7)流感样症状改善后再次出现并迅速加重;
(8)胸痛、腹痛不明原因者;
(9)动脉血氧分压(PaO2)≤ 80 mmHg(新生儿除外);
(10)具有成人预警指标(4)或(5)任何一条。
注:如果12周以内的婴儿,考虑新生儿及婴儿病情变化较快,出现发热、烦躁、咳嗽、呕吐、拒奶等症状,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5—18岁患儿出现以下症状:(儿科专业作答)
(1)发热38.5℃以上超过3天;
(2)与体温不相称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快(见表2);
(3)浅快呼吸或呼吸困难,喘憋,鼻扇,三凹征;
(4)头昏、意识恍惚;
(5)严重的呕吐、不能进食;
(6)皮肤发花,苍白或青紫,肢端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或血压不稳定;
(7)流感样症状改善后再次出现并迅速加重;
(8)胸痛、腹痛不明原因者。
(9)动脉血氧分压(PaO2)≤ 80 mmHg;
具有成人预警指标(4)或(5)任何一条。
4、甲型H1N1流感患者收治住院原则
(1)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医疗资源状况,按照重症优先的原则安排住院治疗。
(2)优先收治重症与危重病例入院。对危重病例,根据当地医疗设施条件,及时转入具备防控条件的重症医学科(ICU)治疗。
(3)不具备重症与危重病例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及时将病例转运到具备条件的医院;病情不适宜转诊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就地进行积极救治。
(4)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较易成为重症病例,宜安排住院诊治。如实施居家隔离治疗,应密切监测病情,一旦出现病情恶化须及时安排住院诊治。
(5)轻症病例可安排居家隔离观察与治疗。
5、重症和危重症流感(含甲H1N1)的救治原则
具有重症或危重症表现者,建议到定点收治医院就诊。
重症患者救治原则:
病情观察和检查
(1)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呼吸道症状和体征;
(2)成人每4~6小时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
(3)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建议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4)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常规检测血常规、心肌酶;
(5)胸部X线检查;
(6)对基础性疾病进行相应检查和监测。
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休息、对症处理。
(2)抗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结果,尽早应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4)积极应用中医药治疗。
具有危重症流感预警指标患者的处理原则:
(1)立即进行心电、呼吸、循环监护;
(2)积极进行氧疗和其它急救处理;
(3)病情允许或经抢救后病情稳定者,或无抢救条件者,应转定点医院ICU病房治疗。
(4)中医药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