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X线:上纵隔影增宽,主动脉增宽延长,在主动脉内膜见钙化影。
超声心动图:主动脉扩张达48cm,主动脉壁分内外两层,主动脉前壁增宽达20mm,主动脉瓣右冠瓣舒张期脱向左室流出道,而二尖瓣前后叶呈镜向运动,开放尚好。CDFI可见重度主动脉瓣反流。
病史分析:
1.在胸痛的病史采集中,重点强调疼痛的诱因、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是否伴有放射痛及缓解方式,以完全了解胸痛特点。通过对胸痛的特征的仔细了解,大致可确定心肌梗死、心包炎、胸膜炎、主动脉夹层或肺梗死可能。
2.进一步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要侧重于这几项疾病的鉴别。单纯从症状而言,具体鉴别点如下:
(1)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闷痛,并逐渐加重,但不向下扩展者提示心肌梗死。
(2)疼痛与呼吸有关需考虑胸膜炎可能。
胸痛在平卧位缓解而在坐位尤其是前倾位时加剧则高度怀疑肺梗死可能。
(3)对突发撕裂样胸部剧痛,同时疼痛向下扩展,并且出现其他脏器受累的表现及休克样表现者,强烈提示主动脉夹层的可能。
3.本病例的病史特点为:
(1)男性,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详。
(2)在体力劳动时突然出现胸痛
(3)胸痛特点为撕裂样持续样疼痛并向下扩散,休息及口含硝酸甘油后疼痛无缓解
(4)伴有休克样表现。
诊断:
1.主动脉夹层
2.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
诊断依据:
1.典型的胸痛病史:在体力劳动时突然出现的持续性撕裂样持续样疼痛,并向下扩展,休息及口含硝酸甘油后疼痛无缓解,伴有的休克样表现与升高的血压不符。
2.体检有心动过速、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两侧桡动脉搏动强弱不等及两臂血压明显不等。
3.心电图表现为左室肥厚伴劳损,实验室检查示心肌酶谱正常,而肾功能受损。
4.胸部X线平片见主动脉增宽延长。
5.超声心动图为确诊提供依据。
6.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另外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前后叶呈镜向运动,开放尚好,并无二尖瓣器质性狭窄的证据,所以证明心尖部舒张期杂音为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的相对二尖瓣狭窄所致,也即Austin Flint杂音。
7.患者8年高血压病史,入院血压:190/45mmHg、心电图表现为左室肥厚伴劳损,并有主动脉夹层临床并发症,所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极高危)。
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剧烈胸痛向下扩展,无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有休克表现但血压没有相应的降低。发病初始即出现周围动脉栓塞。心电图没有心肌梗死的图形改变,心肌酶谱正常。超声心动图未见有室壁节段性的运动障碍。
2.肺梗死:该患者虽然有突然胸痛,但没有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心电图也没有SⅠ TⅢ QⅢ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未提示右房右室大及肺动脉高压的表现,故不考虑。
3.心包炎:本病例剧烈胸痛与体位无关,心电图没有广泛性的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超声心动图未见心包积液的表现。
4.胸膜炎:患者无咳嗽、咯血,胸痛不随呼吸而加剧,胸部X线平片未提示有胸膜增厚的表现。
5.其他原因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如主动脉瓣穿孔、主动脉窦瘤破裂,也可在胸痛后于心底部突然出现双期或舒张期杂音,发生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但这些疾病的胸痛一般并不剧烈。除了解身体其他部位有无血管堵塞体征外,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6.此外,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腹部症状,需与脑血管意外、急腹症等相鉴别,本病例没有类似表现。
治疗:
1.治疗原则:
急性期主要是镇静、止痛、降低与控制血压、降低左室收缩力与收缩速率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血压相对平稳后采取外科、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对于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紧急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2.治疗方案:
1.初期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可增加胸腹腔内压的动作产生,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尿量及心电图。
(2)镇静、止痛:吗啡5—10mg静注,或哌替啶50—100mg肌注,必要时可6—8小时重复一次。
(3)降压与与控制血压:常用硝普钠50mg溶于5﹪葡萄糖250—500ml中,始剂25—50ug/min
,逐渐调节剂量,使收缩压降至100mmHg左右,检测尿量保持在25ml/h以上,否则可与硝酸甘油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始剂30ug/min,逐渐调节剂量,使收缩压降至100mmHg左右。同时加服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5—10mg,每日一次。寿比山2.5mg,每日一次。
(4)降低左室收缩力与收缩速率:艾司洛尔30mg稀释后静注,继之以1—3 mg/min静滴,使收缩压降至100mmHg左右,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同时加用美托洛尔12.5mg,每日两次,口服。
2.外科治疗:血压相对平稳后尽早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