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该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该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基本概述
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TI))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其中包括鼻、咽、喉的感染,临床一般统称为上感。但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感染,临床的表现并不尽相同。例如鼻咽部的感染,分泌物刺激的咳嗽,常常以夜间为主;副鼻窦炎,除了持续性咳嗽外,常常伴有鼻窦的压痛;而咽炎除了咳嗽外,咽部痒和干燥的症状比较明显;小儿的喉炎则表现为特殊的嘶哑,类似于破竹样咳嗽。
另外,不同病原菌所致的上感,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点。扁桃体有渗出,同时伴有眼结膜和咽部充血的,临床常常提示腺病毒感染所致,称之为咽结膜炎;而咽颊和软腭出现的疱疹,常提示柯萨奇病毒所致的疱疹性咽颊炎。
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型
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伤风,发病季节好发于冬春季节;局部鼻咽部症状较重,如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咽痛等,全身症状轻或无;可见鼻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分离在成人多为鼻病毒,儿童多为呼吸道合胞病毒。一般5-7天多自愈。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该病起病急,有传染性,症状易变,以全身中毒病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较轻。有畏寒、高热(39-40度),全身不适,腰背四肢酸痛,乏力,头痛、头昏,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干咳、少痰。查体呈重病容,衰弱无力,面潮红,鼻咽部充血水肿,肺下部有少量湿罗音或哮鸣音。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若继发细菌感染可有黄脓痰、铁锈痰、血痰、胸痛,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多,病程3-5天。
咽炎型
发病季节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咽部炎症为主,可有咽部不适、发痒、灼热感、咽痛等,可伴有发热、乏力等;检查时有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分离多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疱疹性咽峡炎型
发病季节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有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表溃疡,周围环绕红晕;病毒分离多为柯萨奇病毒A。
咽结膜热型
发病季节常发生于夏季,游泳中传播,儿童多见;有咽痛,畏光,流泪,眼部发痒、发热等症状,病程约4-6天;咽腔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等体征;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病毒分离多为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
病理
细菌感染,起病较急,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均较重,有畏寒、有寒颤、发热、头痛、四肢及腰背酸痛、咽痛、乏力等;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治疗
药物疗法
可分去因疗法及支持疗法。去因疗法中对病毒感染多采用中药治疗。有人从初乳中提取分泌性IgA滴鼻,每日0.3~0.5mg/kg,分6~8次,连滴2~3天,结果认为满意。细菌性感染则用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还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于病毒繁殖,必须避免滥用。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如β溶血性链球菌A组所引起的咽炎或扁桃体炎,青霉素有效,如2~3天后无效,应考虑其他病原体感染。高热时,先用冷毛巾湿敷前额或整个头部,每10分钟更换一次,往往可控制高热惊厥。此外,可用一般退热药如适量阿司匹林或用扑热息痛,根据病情可4~6小时重复一次,但忌用过大剂量以免体温骤降、多汗,甚至发生虚脱。(acetaminophen)对轻症咳嗽小儿,尤其是小婴儿,不宜给大量止咳的中西药品。
局部治疗
如有鼻炎,为了使呼吸道通畅,保证休息,应在进食及睡前滴鼻药,每日4~6次,每次每鼻孔2~3滴。婴儿忌用油剂滴鼻,恐吸入下呼吸道而致类脂性肺炎。年长儿患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时,可用淡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朵贝氏溶液)漱口。
中医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国医学中通称“伤风感冒”,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
1)风寒感冒:此型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法。
2)风热感冒:此型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重,或虽汗出而热不解,鼻塞、流黄涕、面赤、咽红,或咳嗽有痰,舌尖稍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滑数。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
三大误区
1、治必输液:只要一感冒发烧,到医院必挂上吊瓶。儿童普通上感只要不脱水,原则是能口服尽量口服,否则易产生诸如血管炎等并发症,大量液体还会对儿童幼小的心脏造成损害,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2、治必激素:激素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但有些医生为了退热快,几乎发热就使用,还显得医术高超,但激素的付作用很多,特别是对儿童,可以引起肥胖(病理性)、骨质疏松等,对发育期儿童来说弊大于利,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3、治必抗菌:诸多发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众所周知抗菌素对病毒无能为力,现在世界上对病毒有明显效果的药几乎没有。即就是细菌感染也应作细菌敏感试验后才能使用相当的抗菌素。但现在诸多医生为了某些目的一治就上消炎药,而且开始就是“菌必治”,“复达欣”等强力广谱抗菌素,不但少能起到作用,加重了家属的经济负担,还易引起儿童体内正常的菌群失调,产生众多隐患。更可怕的是,一旦用了如此强烈的药,病菌一旦产生耐药性,以后使用较温和的药很难达到疗效了。
预防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防止病原体入侵为主。平时要求小儿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卫生,合理喂养,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阳光,防治营养不良及佝偻病。避免发病诱因,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服,避免交叉感染。患者应尽量不与健康小儿接触,在呼吸道发病率高的季节,不要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可用左旋咪唑(leramisole)每日2.5mg/kg,每周服2日,3个月一疗程。或用转移因子,每周注射1次,每次4U,连用3-4月。中药黄芪每日6~9克,连服2~3个月,对减少复发次数也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