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2、诊断依据
若患者打鼾、白天嗜睡、睡眠中反复觉醒、晨起头痛、精神错乱、白天认知障碍、人格改变和阳萎应考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
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金标准,AHI大于5即可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AHI>15时需要治疗。首选CPAP;若CPAP无效,则可选用手术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控制良好,血压通常可以改善。
3、辅助检查
脑电图、肌电图、眼震图、心电图、血氧计、呼吸功能和气流量检测。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金标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疾病概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OSAS),是由于某些原因而致上呼吸道阻塞,睡眠时有呼吸暂停,伴有缺氧、鼾声、白天嗜睡等症状的一种较复杂的疾病。好发于肥胖、老年人。上呼吸道任何一个部位的阻塞性病变都可致OSAS。
OSAS表现为鼾声响度大于60dB,妨碍同室人睡眠者,及伴睡眠期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指数大于5以上;夜间血氧饱和度测值偏低,在睡眠期呼吸暂停期间胸腹部可见用力呼吸动作,于憋气末可听到一阵暴发性响鼾并呼出一口长气,并经纤维内窥镜及CT、多导睡眠图等辅助检查可利于诊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的原则是,要依据患者症状轻重,临床并发症多少,引起上气道阻塞的病因及患者身体状况,采用不同治疗。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为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症状体征
40-60岁多见,男性超重中老年人更常见。临床特征是由响亮鼾声、短暂气喘及持续10秒以上的呼吸暂停交替组成,呼吸暂停表现口鼻气流停止,但胸腹式呼吸仍存在。呼吸暂停产生窒息感及伴随身体运动可突然惊醒,出现几次呼吸后再次入睡。睡眠时频繁翻身或肢体运动,可踢伤同床者;有时突然坐起,口中念念有词,突然又落枕而睡。白天感觉疲劳、困倦、没精神、晨起头痛、迟钝,以及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和警觉力下降。可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口干、性欲减退和高血压等。
疾病病因
鼻咽喉部结构异常导致上呼吸道缩窄,是睡眠中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
诊断检查
多导睡眠图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在每夜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每次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指全夜睡眠期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总次数)>5次,一般AHI>15才建议进行治疗。。低通气指呼吸气流减少50%以上时间超过10秒。呼吸暂停在NREM睡眠1、2期常见,3、4期罕见,REM睡眠期最常见。NREM睡眠3、4期缩短,平均睡眠潜伏期常在10分钟以内。
治疗方案
可用非手术疗法,如减肥、侧卧睡眠、避免睡前饮酒和使用镇静剂等。也可采用药物疗法,国内从美国引进的鼾夫康口含片及喷剂配合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彻底治愈打呼噜,它们消喉毒,强免疫,从根本上解除打鼾的根源,治愈后不会复发。目前常用的有效疗法是经鼻持续正压气道通气,睡眠时戴一个与呼吸机相连的面罩,由呼吸机产生的强制气流增加上呼吸道压力,无论在吸气或呼气状态下都能保持恒定压力,使上气道始终保持开放,避免塌陷或阻塞。也可在睡眠时使用不同类型的口腔矫治器,使下颌骨或舌体向前上方提起,增加咽部横截面积,增加呼吸气流量。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如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等。
去除病因 许多疾病均可引起OSAS,故对每一位患者应仔细寻找原因并尽可能去除,这样既有助于OSAS的治疗,也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
无创性通气 包括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等。国内有学者观察18例长期用nCPAP治疗的OSAS患者,其中12例(66.5%)合并有高血压,结果6例(50%)经nCPAP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并停服降压药,BiPAP治疗也有效,且耐受性较好。
手术治疗 包括咽成形术、气管切开造口术等,有文献报告手术纠正OSAS后,部分患者的高血压也得以纠正,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高血压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关系
高血压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研究表明,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夜间未出现正常的血压下降,因此被称为“非杓型”(见图)。据推测,患者的低氧血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得交感神经冲动传出增加,冲动传出增加导致了间断低氧血症患者血压慢性升高。随着呼吸暂停程度的加重,与“非杓型”的关联也随之增加。轻度呼吸暂停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人的2倍,而中、重度则是正常人的3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常被忽视,因此有近80%~90%的患者被漏诊。几项研究表明,CPAP确实可改善患者血压。CPAP可降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血压,在预防脑卒中和冠心病方面的作用与传统降压药物治疗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效果相同。因此,对于出现与该例患者临床表现类似的患者,也应进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