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白金里有金砖!”最近,赵先生看到包装盒上这样的宣传后,就买了一盒,结果发现里面没有所谓的金砖,于是就以“脑白金”存在欺诈为由将这个蒙人的企业告上了法院,要求兑现金砖。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琳琅满目的药品、保健品广告,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到底有多少内容是真实的呢?到底有多少是合法的呢?老百姓是既不知道,也分辨不清楚。虽然,这边有国家相关部门的三令五申,但虚假内容的广告仍然如此泛滥,他们是如何闯过审批、监管部门的一道道关口得以公之于众的呢?北京一家规模不大的广告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一些违法广告的出笼过程非常繁琐。首先,在广告审批阶段,厂商会提前准备多个广告方案,随时准备偷梁换柱。送审时,提交规范版本,以套取广告批文。一些药商的实际做法是,送一个版本去审核,然后套用这一个广审号,刊登或播出另外几个版本的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不管怎么做,总有被揭露的时刻,有像赵先生这样的较真顾客,也有像脑白金这样的骗人又害了企业自己的“倒霉”商家。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对待一个”罪大恶极”的骗人广告,相关部门的罚款还不足这则广告费真实收入的十分之一。商家们开开心心地交了罚款,转身又投入了新一轮违法广告的炮制。处罚力度以及处罚政策跟不上,虚假广告只能是一张堵不住的“口”,轻易地就能够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