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询问患者1周饮食情况,曾有食用烤生鱼片史。考虑患者急性病毒性肝炎可能性大,检查甲肝、丙肝、戊肝抗体。
化验回报,HEV-IgM(+)。
该患者给予独立房间、床旁隔离,多烯磷脂胆碱20ml 静点 1/日、还原性谷胱甘肽0.12g静点 2/日、甘草酸酐 60ml静点 1/日保肝治疗。
3日后:总胆红素203.6 μmol/L ,ALT 208U/L, AST 130U/L,GGT 248U/L,
6日后:总胆红素178.2 μmol/L ,ALT 157U/L, AST 99U/L,GGT 167U/L,
9日后:总胆红素130.3 μmol/L ,ALT 109U/L, AST 87U/L,GGT 134U/L,
13日后:总胆红素80 μmol/L ,ALT 79U/L, AST 701U/L,GGT 96U/L,
出院时患者无纳差、乏力、腹胀不适症状,尿色恢复正常,无发热。
体格检查:BP 120/80mmHg,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肿大,Murphy's征(-),叩鼓音。
出院医嘱:
1、低刺激性软食,低盐低脂饮食,适量锻炼身体。
2、按时服药:水飞蓟宾葡甲胺 150mg 3/日;甘草酸二胺 150mg 3/日。
3、2周后门诊复查尿常规及胆红素、肝、肾功能。
黄疸症状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黄疸症可根据上述的血红素代谢过程分为三类: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当大量红血球被分解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肝源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
肝后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排除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梗阻性(阻塞性)黄疸。
此外,还有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临床诊断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结合肝功能等项目很容易进行诊断。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则为显性黄疸。
实验室检查鉴别

1.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在胆红素的摄取、转化、肝细胞内运行和排出肝外的各个环节中的任何障碍均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饮酒、药物、肝癌和脂肪肝等病。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明显,以直接升高明显,转氨酶增高明显,尿胆红素、尿胆元均(+)。
2.梗阻性黄疸:本病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著,血中ALT增高伴皮肤瘙痒及粪便陶土色,尿胆红素(+),尿胆元(-)。根据病因可分为1)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如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2)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如胆石症、壶腹部肿瘤、蛔虫阻塞胆道等,ALP 升高明显。
3.溶血性黄疸:本病由于红细胞本身缺陷以致脆性增加而易于裂解,或血浆中存在生物、物理、化学、免疫因素,可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清总胆红素通常小于85umol/L,其中间接胆红素占80%以上,尿胆元(+)、尿胆红素(-)。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本病因肝细胞内有关酶的先天性缺陷,使胆红素的摄取、转化、肝内运行和排泄发生障碍而出现黄疸。本组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多见于新生儿,成人中主要多为有一定的家族史背景的先天性疾病。
戊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
传染源:戊肝肝炎患者及亚临床患者。
传播途径:基本上经粪-口渠道传播,水源污染引起的流行最多见,主要发生在雨季和洪水后。较小的流行和感染与进食被感染的食物有关。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根据中国3次戊型肝炎流行调查,其潜伏期为15~75日,平均36日。成人感 染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一般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辅助检查】
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诊断】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治疗】
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在6周内恢复.治疗以卧床休息、对症治疗为主,可以适当给予保肝药物、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