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9项消费者权利中,“索赔权”是维护得最不好的一项。四成多消费者遇到过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事情,而“费时费力”是放弃维权的首要原因。昨天,中消协与全国45个省市消协联合发布了“全国城镇消费维权状况调查”,消费者认为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和房价过高是目前消费领域最突出的问题。
消费索赔权维护较差
调查显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9项权利中,消费者认为维护得较好的前三项权利依次为:“选择权”、“安全权”和“公平交易权”,维护较差的前三位权利依次是:“索赔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做出评价的消费者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8.5%、25.5%和10.0%。其中,认为“索赔权”和“知情权”保护得不好的中选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
因费时费力放弃赔偿
中消协公布的调查显示,有44.1%的消费者表示自己遇到过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事情。在合法权益受损的情况下,47.8%的消费者曾向有关方面要求合理赔偿或补偿,52.2%的消费者没有向有关方面要求合理赔偿或补偿。调查显示,嫌“费时费力”成为消费者放弃赔偿的首要原因,占35.2%,排在第二位的是因为“损失不大”,占27%,第三个原因是“举证难”,占25.5%。
假劣产品问题最突出
消费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调查数据,假冒伪劣产品太多、虚假广告误导消费和房价过高被消费者选为最突出的问题,所占比例分别是:21.7%、15.2%和14.7%。
此外,手机投诉量居高不下,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商品房信息不透明,房屋质量问题突出,网上购物、银行卡服务、中介服务、维修服务、美容美发、邮购等新兴服务行业存在较多损害消费者权益现象,也是消费者反映较多的问题。
维权法规尚不完善
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否健全完善将直接影响维权效果,调查显示,50.9%的消费者认为当前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一般”,29.6%的消费者认为“不完善”,只有19.5%的消费者认为“完善”。
中消协负责人认为,对维权法律法规完善度的评价不高,说明消费者对立法工作还有很多期盼。消费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往往无法可依,形成法律漏洞,现有的法律法规有的在消费者保护的力度上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都需要在今后予以改进和完善。
行政执法效率“一般”
51.2%的消费者认为当前行政执法部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中的效率“一般”,29.2%的消费者认为效率“高”,19.6%的消费者认为效率“不高”。
消协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了解到,一部分消费者认为,行政执法部门近几年虽有所加强,但缺乏应有的力度,很多行政保护措施往往是事后的,缺少前瞻性;另外,在对市场的监管方面,还存在着多头执法、互相“踢皮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保护的效率和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