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长期输液病人静脉炎的防治体会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造成静脉穿刺障碍,甚者影响药物的正常输入,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做好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个人基本信息:金宋华,女,1985年出生,汉族,未婚,高中毕业,在一私企做收银员工作。在北京无医保,收入低,不固定。
个人健康有关信息: 身高160厘米,体重40公斤,体重指数15.6,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病史,生活不规律,工作24小时,休息24小时。有吸烟史3年,个人患病史:患低钙血症2年余,每日输注葡萄糖酸钙2克已700余天。
家庭健康档案: 外地户籍,暂住北京。。
按护理程序护理
健康评估:青年女性,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偏瘦,肢体活动正常,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0/80mmHg,身高160cm,体重40kg,体重指数15.6 .腹平软,四肢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双手背浅静脉因长期输液有4处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伴有疼痛触疼,无条状红线,2处有结节,局部组织无发红,肿胀,无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至2010年4月到我站输液前已在其他医疗单位连续静脉输液300余天。
确定护理问题:1、焦虑: 与疾病诊断治疗预后不确定有关,与经济收入少没有医保有关。与血管疼痛有关
2、局部血管疼痛,静脉炎:与长期输液有关。
3、营养不良:与长期不吃早饭,偏食有关。
4、口唇发绀:与长期吸烟有关。
5、易激动,肌肉抽动:与低钙有关。
制定护理计划:1、减轻焦虑状态。
2、保护血管不发生静脉炎或少发生静脉炎。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输液次数。
3、治疗原有静脉炎。
4、合理饮食,增加晒太阳时间,增加锻炼。
5、戒烟。
6、饮食中补充含钙食品,遵医嘱补充钙剂。
护理实施:
1、心理支持:真诚真心关心帮助病人,增加信心,做好宣教说明加强营养,定时进食的重要性。适当锻炼,多晒太阳。进行戒烟干预。
2、药物浓度要适宜,输入速度要均匀缓慢。资料:葡萄糖酸钙用于治疗钙缺乏,低钙血症。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每分钟不超过5毫升,静注过快可产生心律失常甚至心跳停止。因刺激性大,本品一般情况不用于小儿。为确保安全采用静脉滴入方法给药,用葡萄糖250毫升加葡萄糖酸钙2克以充分稀释。滴入时间不低于60分钟。药物浓高,发生静脉炎的机会越多,速度越快,刺激血管易引起静脉炎
3、合理选择血管: 原则由远端到近端。避免选用靠近关节,骨隆突,静脉活瓣处,硬化,肿胀,感染及分布呈条索状静脉。
4、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加强基本功训练,力争一次穿刺成功。选择合适的针头6号或5.5号针头。动作轻柔 快 准,避免反复回针。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提前30分钟热敷局部血管,使血管充盈,进针的角度力度和深度要适宜,对表浅脆性较大的血管进针的角度为15—20°力度要轻,进针要稳。固定牢固。穿刺成功只是第一步,保证药液在滴入过程中顺利不外渗,固定非常重要。必要时可用夹板纸盒帮助固定,胶布粘贴牢固,并不断巡视检查。拔针时顺血管走行迅速拔出,大拇指顺血管走行立即按压穿刺点。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可减轻针头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
5、输液时观察。输液过程中要随时巡视及时发现,输液有无不畅不通,沿静脉走行有无条索状血管变粗现象,穿刺点周围有无发白 发红 发麻 疼痛 肿胀等症状。做到早发现,早对症处理。
6、严防各种微粒进入静脉。葡萄糖酸钙为安瓿 装,安瓿开封时,先用砂轮锯痕,用消毒棉签擦后再掰开。抽取药液时要套上针头再抽药。使用终端具有微孔滤过膜过滤器的输液管可使输液微粒的滤除率超过80%。
7、治疗已经发生的静脉炎。
治疗方法:(1)戒烟。(2)保暖以改善血液循环。(3)中药外敷 中药如意金黄散加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每日两次。效果观察:第一次外敷后即感清凉舒适,疼痛减轻。现已连续使用一周4处血管疼痛处疼痛触疼已消失,发硬的血管改善,现仍在使用继续观察有结节处的变化。
主要成分: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
用法用量:外用.红肿,烦热,疼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一日数次。
醋 [性能]味酸、甘,性平。能消食开胃,散瘀血,收敛止泻,解毒。
护理评价:1、焦虑减轻
2、血管疼痛消失
3、习惯饮食有改变多数时候能吃早餐
4、未发作低钙抽搐
5、吸烟数量减少
6、未再发静脉炎,已发生的静脉炎经治疗后明显好转。
提问:1、发病机制
1.1 输入非生理pH 值液体 血浆正常pH 值约为7. 35~7.45, 过酸或过碱的药物,均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易发生静脉炎。
1.2 输入比血浆渗透压高的液体 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为25mm Hg, 组织液压为10 mm Hg。输入高渗液体时, 血浆渗透压增高, 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损伤局部血小板,引起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出前列腺素E1、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 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1]。
2、发病原因
(1) 浓度过高或刺激性较大的药物,短时间内大量进入血管内,超过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引发静脉炎。(2) 机械性刺激: 同一静脉周围反复穿刺输液(超过3 次),穿刺方法和穿刺点选择不当,或硅胶管、塑料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均可造成静脉损伤。(3) 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所致静脉炎多为坏死型。(4) 微粒因素:指玻璃屑、橡皮屑、金属及各种结晶物质。(5) 环境因素:冷的季节易发生。可能与低温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有关。(6) 肢体因素:下肢因血流相对缓慢, 易引起静脉炎。等同条件下,下肢比上肢静脉炎发病率高。(7) 个体差异:同一药物、同一部位、同一操作护理条件下,静脉炎发生率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