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霸道,百姓哀号。
何以解忧?纸上恶搞!
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然而,即使是在这个原本应该属于消费者的日子,广州楼市消费者的维权之路也走得有点艰辛。
3月11日下午两点。广州某星级酒店内,在内部认购期缴纳了2万元订金、认购了越秀区东风东路上某住宅项目B1栋的20多名业主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向发展商“讨回公道”。然而,业主代表叶先生(化名)告诉记者,就目前而言,这件事情还是毫无进展。
“发展商表示,自己当初搞内部认购是不合法的,所以现在愿意退回2万元订金,同时,再给予业主2万元的赔偿。可是,当时我们认购的单价才9000多元/平方米,现在该区的楼价早就已经过万元,这一年来,我们所认购买单位的总价值何止上涨了2万元!”协商无效之下,叶先生们只能转寻求法律途径的保护了,“我们打算本周起诉”,但结果究竟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房地产投诉仍是热点
在广州,还有很多像叶先生这样的消费者,在漫漫的维权道路上艰难地前行。尽管广州市工商局近日对外称,12315中心接到的房地产行业的投诉大幅减少,但记者从广东省消委会了解到,连续多年来,房地产投诉均是热点,其中房屋质量投诉位居榜首。仅广州市消委会去年就接到2200多人次投诉,比前年增加近80%。面积缩水、擅改规划、墙体裂缝、虚假广告……有些买房人连官司都打赢了,然而维权之路却仍然是阻碍重重。
销售、物管投诉升温
在近期的房地产维权行动中,也出现了新的热点。据中消协发布的《2006年消费者简报》,去年针对住房质量问题的投诉数量下降,针对物业领域的投诉大幅度上升。而根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统计,去年以来,针对房地产销售环节的投诉量在明显提升,捂盘、销售价格不公布、虚假广告、货不对板等都是地产投诉的新热点。此外,由于去年公布了多项新的房地产交易税费,因此涉及税费欺骗方面的投诉也有所增加。
“去年广州的结构性缺货现象比较明显,楼价也升得太厉害了,消费者看到自己买到的物业升值了1000多元/平方米,高兴之余,即使质量稍差些,心里也接受,投诉比例自然有所下降。”某资深地产从业人士分析认为。
“慷慨”之下维权尚难
面对消费者的投诉,有些发展商的处理方式似乎显得格外的“慷慨”。内部认购不合法?可以双倍返还订金。工程质量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房。但这种表面的慷慨背后是更大的“牛”气逼人:你要退房?欢迎!反正房价涨了那么多,现在还能卖更高的价钱。为了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很多消费者就只能够选择了忍气吞声。
曾经有多个行业的品牌商家提出“天天都是3·15”的口号,以提升自身的服务。然而,在广州楼市,由于结构性的供应紧缺存在,牛气冲天的开发商仍强势存在。
这不得不让我们感慨:如果连在“3·15”这一天,楼市中的消费者都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其余的时间里,我们还能够怎么办?
商家手里的10头牛
之一:有楼也不卖 牛!
■新闻事实
捂盘
为了更好稳定房价,政府出台房地产新政,其中有一项规定:开发商拿到项目预售证后10天内必须开盘,而且要将所有可预售单位全部推出。然而,在广州这个“卖方市场”,开发商就是皇帝老爷,说卖就卖,说不卖就不卖。至今,开发商变相捂盘的现场还存在不少。
风头火势下,开发商当然不会顶风作案,于是他们选择了变相捂盘。变相的方式,如推迟领预售证、分期变花样推新货、将新货提价让买家自动放弃等等。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政府对这些行为,至今仍没有给买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恶果
货源更缺
捂盘,令人最气愤的结果,莫过于使得买家买不到房,或者买到了,但是花了更多钱。
■恶搞计
殷勤计:政府主动巡盘加快派发预售证速度,监督其推货,不推售者,罚!
苦肉计:买家集合起来在楼盘静坐,甚至到开发商楼下静坐,直到坐出一套房来。
双簧计:升价了买不起,走人,逢人就说:“这开发商,那是相当黑啊……”
之二:代理行炒楼 牛!
■新闻事实
新盘认购到中介
老城区某楼盘刚进行认购,有喜欢该盘的市民到现场准备认购一套,但现场人员答曰,所有单位已经被认购完了。有后台的市民,通过关系拿到认筹号,但已经是末尾号,选楼机会渺茫;有些市民认识开发商,但找开发商也没有拿到筹。
无奈之下,想买楼的买家,只能在售楼部登记了联系方式。奇怪的是,一天之后,登记者居然接到了某二手中介公司的电话,说手头有该盘新推单位的认筹号,只要多给5万元就可以转号。后来,有些买家真的到中介那里去碰运气,发现所言不虚。虽然要多交5万元,但这些认筹号全部为首期推出的单位号,凭这些号,该买家不仅买到了房,其价格还比第二批推出的单位便宜10多万元。买到房的那买家,过后问中介公司:“为何你们能得到这些筹号?”对方回答:“楼盘的代理行人员批量拿到这些筹后,再放到地铺销售。”
■恶果
买楼更贵
这两年房价高升,市民购房后的负担本来就已经很重,代理行趁工作之便炒筹,令买家不得不支付更多额外的资金。
■恶搞计
照葫芦画瓢计:买家可以把所有的筹买下来,通过更高的价再转手,每个赚一两万元,多付的10多万元很快就回本啦,说不定还有赚。但此法稍显不厚道,买家也有血本无归的可能。
口硬心硬计:买家统一起来,口是心也是,坚决不买代理行的认购筹,让代理行血本无归。
之三:资料不让看 牛!
■新闻事实
无资料可看
元旦巡盘,发现一些开发商规矩起来了,将售价表、预售证等资料一一陈列在售楼部内。窃喜的同时,也发现一些楼盘的售价表永远都只是在销售人员手中紧握,买家根本就看不到具体每套房的价格。扮成买家,好不容易抓了个销售小姐过来计算楼价,小姐也遮遮掩掩,或者只给你快速瞄上一眼,或者只给你看想要的那套单位的价格。
更有嚣张者,连楼书也不派给你看。把你带到楼盘模型面前,指指点点一番,一边介绍,一边还要凤眼碌碌挖掘更具潜力的豪客。向她要份楼书自己慢慢看吧,小姐会对你说,对不起,楼书已经没有了;或者是,对不起,楼书还没有制作好。
■恶果
空口无凭
看不到每套单元的价格,买家心里无法比较房子的价值所在;没有楼书看,买家也就少了一份法律的保障,因为有时候,楼书的内容将直接关系纠纷的解决,楼书是举证的重要物证。
■恶搞计
真金白银计:揣一大包现金到售楼部,在白眼看人的销售人员眼下放一放,对方就会为你热情服务,看价目表就不在话下了。
死缠烂打计:既然楼书派完了,那就纠缠销售人员打印电子文档出来再复印一份,注明是楼书用途。
之四:不建样板房 牛!
■新闻事实
没“板”可看
对于还没有竣工交付使用的预售商品房而言,通过现场样板房来了解未来建成的住宅的概况,在广州楼市非常普遍。不过,现在就有超“牛”的发展商不建样板房也照样开始卖楼了。
在老城区某在售的单体楼项目,现场销售人员说:“我们没有样板房,要看楼只能够看楼上毛坯的建筑,房子也还没有隔墙,只有框架,不过你可以自己感受一下居住感觉。”接着,记者又被告知,现场还没有安装电梯,要看楼只能够乘坐施工用的临时电梯,“如果害怕的话就不要去看”。
有资深房地产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不建样板房,可以降低销售成本,而且,发展商还可以通过这一手法控制推盘的节奏。“想早一点卖楼就早一点建样板房,如果看准楼价还要升,想迟一点卖的,那就迟点建样板房。政府不准‘捂盘’,但发展商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法来控制货量。”
■恶果
哑巴吃黄连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买家,一般不容易仅仅通过平面图纸就了解实际的居住空间效果。如果买家没有看样板房之前就决定买楼,很可能会对梁、柱等方面的因素考虑不足。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住宅都是带装修交楼,而装修标准往往就体现在样板房中。如果没有样板房,一旦发生装修是否“货不对板”的纠纷,业主很难找到直接的证据。
■恶搞计
自我武装计:刻苦学习电脑三维模拟技术!不让你看样板房,那你就自己根据楼书上的图纸数据,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武装自己,虚拟出居住空间的效果。
之五:提价没商量 牛!
■新闻事实
突击提价
楼价飞涨,有时候是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的区别。H先生某次的购房经历便说明了这个惨痛的经验。H先生在白云区某盘已购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大宅,开发商承诺购买车位可获得额外9折优惠,优惠价为7万元一个。H先生犹豫了一下,想想回去考虑一下再答复。下午的时候,H先生来到售楼部得知,9折优惠取消,7万元升为8.5万一个车位,H先生据理力争,最后宣布无效。H先生以不买为威胁。又过了两天,H先生又被告知,车位暂时不卖了,开发商已经封存,要等待年中开卖。H先生傻眼了。看来开发商是拿定了主意狮子大开口,下一次开卖肯定又是一次涨价。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的代价,便是最后有钱也买不到,H先生除了无奈便是自认倒霉。
■恶果
形象受损
开发商诚信指数大打折扣,虽赚了蝇头小利,却输了品牌美誉。
■恶搞计
字字千金计:一句话,空口无凭,立字为据。今后售楼小姐说房子卖多少钱,要马上白纸黑字,再按上手指印。妥当的话还要出动微型摄影头、录音机等仪器,这回看你还怎么耍赖。
之六:强行配装修 牛!
■新闻事实
不要装修免谈
以前,买家如果不要开发商的装修,一般都是可以退的,关键是退多少的问题。比如号称800元/平方米的装修,就退个400元/平方米;1000元/平方米的也打个折头,退个一半。这虽然都已经很过分,但是对实在不喜欢开发商提供的装修的买家来说,总算多了一个选择。
但在现在看起来这还算是好的。因为现在市场上还在强卖装修。李小姐准备购房,看中了一套带1200元/平方米装修的房子,李小姐不喜欢其装修,想交涉退装修。开发商最后的答复是,钱是不能退的。你真的要退的话,我们可以不给你装修,把浴缸、厕所、瓷砖奉送还给你。李小姐一听哭笑不得,买楼还要搭上买装修材料,真是闻所未闻。
■恶果
极大的浪费
装修成为发展商可观的边际利润,也成为愚弄消费者的又一个幌子。现在市场上的装修流行放飞机,400元的装修便可以夸口到1000元,真要是1000元的则是3000元了。不仅如此,发展商还以次充好,导致装修质量下降,给以后的收楼纠纷、入住后的物管关系都带来了极大困扰。
■恶搞计
当场砸砖计:首先希望你足够有钱,至少是“左手一个诺基亚,右手一个摩托罗拉”的水准。那么你就买了开发商的劣质材料,然后在售楼部砸个稀巴烂,出一口鸟气之余,还能让其他同志们见识到瓷砖如豆腐渣的真实画面。
之七:建议你退房 牛!
■新闻事实
退订、退定赶快来
日前,老城区某楼盘某一栋单位的买家,迟迟没有接到开发商收楼的通知,却接到了开发商说是要求退还订金的电话。
据了解,该栋单位应该在去年年底交楼,现在非但不能交楼,还要买家退
房,到底是什么原因?开发商给出的理由是,该栋单元因为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不具备销售条件,并且涉及其他纠纷,按有关规定,不能进行买卖。开发商很主动地表示,为保障双方合法权益,开发商会退还买家已交的2万元订金,并支付2万元违约金。
■恶果
买家“双失”
按照一般情况,违约一方退还订金并赔偿违约金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是在这两年房价高涨的情况下,开发商退还订金未免有不肯吃按原价出售的亏而多赚一笔的嫌疑。此举会对这些下订的准业主造成双失,一是在等待过程中,虽然有喜欢的楼盘也不会买,使这些准业主失去很多选择的机会;二是现在楼价上涨这么快,即使有违约金,跟增长了的房价相比也很少,准业主失去了低价购房的时机。
而对开发商而言,这种做法无疑会使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对以后的发展不利。
■恶搞计
反愚弄计:在这样的开发商开发的其他楼盘,先通过办法认购几百套单位,然后再集体放弃购买,让这样的开发商也尝尝被人愚弄的感觉。不过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金钱损失。
之八:假盘源诱惑 牛!
■新闻事实
满墙“鱼饵”
大学生小孙今年从学校毕业,打算在学校附近租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路过中介行时,看到其玻璃门上“两室一厅月租800元”的小广告,立即被超低的价格吸引了。进去中介行了解,发现房子的路段也很合适,就约了看楼,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套房子所说的“小区住宅”,其实是由村屋改建而成,“环境清静”其实是地点很偏僻,“家电齐全”就是有一床、一桌、一椅和一根灯管。小孙看了之后很不满意,就向中介表示“希望条件好一点的”,中介答复:“有是有,我带你多看看吧。”结果一天下来,小孙才发现,很多放盘都是中介行“请君入瓮”的一个诱饵而已。
不但一些中介公司买卖二手房时如此,就是一些开发商在销售一手房也有同样的骗局。纪小姐向本报投诉,她去年看到某楼盘打出“部分单位特价广告”,最优惠的价格只要4000多元/平方米,可是纪小姐第二天到后,售楼小姐却告诉她,这些特价单位刚刚在一小时前卖完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纪小姐又看到了同样的信息,结果又跑过去想买房,无奈又一次被告知,特价单位已卖完。
■恶果
不断被耍
相信了这些广告,动了心,然后自然会满心期待,一阵忙活,但最后发现是空欢喜一场,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那些价格恰当的真正的好房子,却被错过了。
■恶搞计
补充说明计:在中介行门口的小广告上快速写上两个大字:“假的”,然后溜之大吉;在售楼部门口“特惠单位”栏外,补充写上“售完”,但要确保保安发现之前能溜之大吉。
之九:税费没清单 牛!
■新闻事实
税费项目模糊一片
小杨是个新客家人,今年年初在家人的支持下,准备以首期款15万元左右,买一间总价50万元左右的二手房。
最后,他看中了番禺某楼盘,100余平方米的房子,成交价恰好为50万元,不过,这是业主的实收价,小杨要承担双方的税费和中介费。
由于小杨不了解交易税费的状况,就委托某中介公司的经纪人帮他算一算。经纪人说,双方税费大概是1.5万元左右,小杨想一想,这样的税费自己还能够负担得起,加上房子实在不错,也就与业主签订了买卖合同。
但在正式交易的时候,小杨却被告知,由于这套住宅属于“非普通住宅”,加上业主拿到房产证的时间还不到两年,因此要征收4万多元的税费。预算外的负担,令小杨捉襟见肘,借了一屁股债,装修费更是到现在还没着落。
■恶果
买家预算大失
由于政府力求控制买家炒楼、控制非普通住宅的发展速度,因此对非普通住宅以及购买时间不到5年的住宅的交易都征收较高的税费,对于增值额度较大的住宅,其税费负担将更高。这些住宅的交易税费可能比一般住宅的交易税费高3倍甚至以上。因此,买家在签订这样的合同前,就要了解清楚税费的状况。
■恶搞计
天天恶补计:好好钻研所有关于房地产交易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坚决做到对所有税费的规定了如指掌。小记还打算专门设计一个计算税费和交易成本的软件,只要输入物业的面积、房产证等数据,就可以对所有涉及的交易成本一目了然,决不再受无良中介公司的欺骗。
之十:物管不退场 牛!
■新闻事实
你不退,我也不退
番禺区某花园业主在一次对小区物管公司的账目表进行审核时发现,该物管公司违规挪用小区专项维修资金达25万多元,并且在报给业主的支取说明中写的是“电梯安全检查费”等失实内容,令该小区业主认为物管公司存在贪污的嫌疑。
小区业主一直不满意该物管公司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所以由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提出辞去旧的物管公司,聘请新的物管公司,在旧的物管公司离去前,要把违规挪用的款项还清。
但是旧的物管公司一直不肯走,也不肯将挪用的资金补上,为此业主和旧物管公司多次发生冲突,还发生了保安殴打业主和前去采访的新闻记者的恶性事件。而新的物管公司想进驻该小区,也遭到旧物管公司的阻挠,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多次交涉无效之后,业主委员会只好一纸讼状将旧物管公司告上法庭,这一纠纷才最终得到解决,法院判决业主委员会胜诉。
■恶果
小区管理陷入瘫痪
在旧物管不撤出、新物管进不来这段时间,该小区的物业管理出现了“问题多发期”,不但时常无故断水、断电,而且盗窃事件也时有发生,小区的一些公共设施也出现了无故坏损现象,严重影响了业主们的正常生活,且毫无安全感可言。
■恶搞计
撒手不理计:大家都不交物管费,等两家扯清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