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应简化。
2、用药途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给药,安全是第一位的。
3、现在好多人的观念里认为有病就输液,但输液是有风险的,医生开静脉输液前要充分评估输液的必要性及患者身体状况对输液的耐受性。
4、在用药之前要充分了解病人既往用药史,熟悉药物之间配伍禁忌、药物用法用量、药物不良反应等。
以下为网上下载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输液反应
一、输液反应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1、药物
1)使用合格的药物;
2)避免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
3)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4)中草药针剂应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5)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6)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间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
2、输液器材质量。
3、输液速度:
静滴含K + 、Ca 2+ 、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4、输液环境:
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
5、患者因素
1)疾病:病人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可使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2)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
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二、输液反应及预防
1、发热反应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防治方法: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2、心力衰竭、肺水肿
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防治方法
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3、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防治方法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理疗。
4、空气栓塞
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防治方法
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
4)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
三、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部。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消毒供应中心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程序: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检
过度换气症综合征(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
一、概念 是急性焦虑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发作的时候患者会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出汗,因为感觉不到呼吸而加快呼吸,导致二氧化碳不断被排出而浓度过低,引起次发性的呼吸性碱中毒等症状。造成手脚麻木,严重时四肢可以抽搐,甚至昏厥。
二、发病机理 确实发病机转仍不是很清楚,可能是负面情绪使自主神经系统失绪,因而呼吸不自主地变得快而浅,患者会有吸不到空气的感觉。可是快而浅的呼吸却使二氧化碳被大量地排出体外,血中二氧化碳浓度因而过度降低,形成低二氧碳血症。低二氧碳血症会使血中氧分子和血红素的结合率增加,周边组织因而不容易得到充足的氧气,病人会有缺氧的感觉,因而更紧张,呼吸更快更浅,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低二氧碳血症也会引发呼吸性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现象可在开始快而浅的呼吸之后的1分钟之内就开始出现。
三、病因
1、精神性过度通气 这是呼吸性碱中毒的常见原因,但一般均不严重。严重者可以有头晕、感觉异常,偶尔有搐搦。常见于癔病发作患者。
2、代谢性过程异常 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发热等时,通气可明显增加超过了应排出的CO2量。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与代谢强度和需氧情况有关。此时的通气过度可能是肺血流量增多通过反射性反应引起的。
3、乏氧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时的通气过度是对乏氧的代偿,但同时可以造成CO2排出过多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4、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血管意外及颅脑损伤病人中有的呼吸中枢受到刺激而兴奋,出现通气过度。
5、水杨酸中毒 水杨酸能直接刺激呼吸中枢使其兴奋性升高,对正常刺激的敏感性也升高。因而出现过度通气。
6、败血症 革兰氏阴性杆菌进入血路而繁殖的病人,在体温血压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即可出现明显的通气过度。
7、妊娠 黄体酮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一些合成的黄体酮制剂也有此作用。妊娠反应期因呕吐、饮食不足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妊娠反应期过后则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有时引起手足搐搦。
8、肝硬化 肝硬化有腹水及血NH3升高者可出现过度通气。
9、代谢性酸中毒突然被纠正 细胞外液[HCO3-]浓度迅速升至正常,造成H2CO3过低的呼吸性碱中毒。
四、临床诊断标准
1、有典型的症状,Nijmegen症状血问卷总积分达到或超过23分;
2、过度通气激发试验阳性;
3、发病前有精神创伤史或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或应激等心因性诱因。
五、鉴别诊断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丧失的,需与癫痫、发作性睡病鉴别。
六、治疗
1、积极防治原发病;
2、分散注意力、暗示疗法;
3、镇静剂及安慰剂;
4、纠正碱中毒 为提高血液PCO2可用纸袋或长筒袋罩住口鼻,以增加呼吸道死腔,减少CO2的呼出和丧失。也可吸入含5%CO2的氧气,达到对症治疗的作用。
5、手足搐搦者可静脉适量补给钙剂以增加血浆[Ca++](缓注10%葡萄糖酸钙1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