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患者,女,37岁,因右踝部肿痛3天,局部见脓性分泌物而于2001年7月3日入院。5天前局部曾有蚊虫叮咬史,在外院肌注青霉素未坚持治疗(量不详)。
入院查体:T37.2℃,P80次/min,R20次/min,BP110/70mmHg,一般情况好,双肺(-),心(-),腹(-),查右踝部见一3.5cm×3.5cm大小红肿区,表面见脓性分泌物,局部有压痛。
诊断为左足蜂窝炎。
给予局部外用消毒杀菌药处理,并给予做青霉素皮试(-)后,给予青霉素800万U加5%GS250ml中静滴,液体滴入50ml后病人突感呼吸困难、胸闷、心慌、四肢发凉,继之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查体:T37℃,P85次/min,R30次/min,BP85/50mmHg,神志欠清,叫之能应,口唇发绀,双肺(-),HR85次/min,心音有力,四肢末梢凉,发绀。考虑青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滴入青霉素,分别给予肾上腺素1mg,地塞米松5mg,非那根25mg肌注st,并给予吸氧,10min后血压仍不升,烦躁未缓解,听诊心率110次/min,遂给予多巴胺20mg,间羟胺10mg加入5%GS200ml中静滴,半小时后血压恢复正常,呼吸平稳,查心电图正常,病人仍有烦躁,给予VitC2.0,VitB 6 0.2,地塞米松10mg加入液体250ml中静滴维持,2h后病人完全恢复。第2天改用红霉素1.25g加入液体静滴治疗7天后痊愈。
休克的定义及诊断:
休克的定义: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血压降低是休克最常见、最重要的临床特征。迅速改善组织灌注,恢复细胞氧供,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是治疗休克的关键。休克恶化是一个从组织灌注不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至衰竭的病理过程。
诊断标准:
1、具有休克的诱因;
2、意识障碍;
3、脉搏大于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4、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皮肤花斑、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小于0.5ML/(kg.h)或无尿;
5、收缩压<90MMHG;
6、脉压<30MMHG;
7、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30%以上;
凡符合1、2、3、4、中的两项。和5、6、7中的一项者,即可诊断。
过敏性休克
一、定义和发病机制:
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变态反应,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80/50mmHg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
超敏反应是因为致敏原(抗原)在首先接触机体时→IgE抗体,但IgE一旦与细胞膜上受体相结合后,可使细胞处于致敏状态;致敏原再次进入体内,→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IgE致敏原复合物,→激活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组胺、白三烯、缓激肽等)→平滑肌收缩,全身的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
二、临床表现:
平滑肌收缩 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肺水肿→胸闷、气促、哮喘,呼吸困难。
(呼吸系统症状)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管内液外渗,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血容量性休克)→
面色白、冷汗、发绀、脉细弱,血压下降。
(循环系统症状)
毛细血管扩张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脑组织缺氧→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
腺体分泌增加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皮肤改变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三、急救措施:
1、发生反应后立即停药,就地抢救,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换的彻底,输液器都要换掉,并保留,以查找原因)
2、检测血压 、检查脉搏、观察呼吸,及血氧饱和度。
3、立即皮下注射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或1ml,在严重的病人,也可用0.1—0.5mg,缓慢静注,(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0ml)。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一次。
4、纠正缺氧,改善呼吸。(吸氧、口对口呼吸,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5、给予抗休克、抗过敏、扩容、升压药物。
1)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地塞米松10—20mg静脉小壶内滴入;氢化可的松:200—400mg+5% 或10%G.S,500ml静点。
2)抗组胺类药:(抑制过敏反应)异丙嗪12.5—25mg,苯海拉明20mg,肌肉注射。
3)迅速开放静脉进行扩容。必需补充血容量以维持组织灌注。(糖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静点多巴胺或阿拉明以提高血压。
6、若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
7、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它临床变化。
8、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四、鉴别诊断:
本病发生很快,因此必须及时作出诊断。凡在接受(尤其是注射后)抗原性物质或某种药物,或蜂类叮咬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应应马上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故在诊断上一般困难不大。
但应除外如下情况。
(一)迷走血管性晕厥(或称迷走血管性虚脱,vasovagal collapse)多发生在注射后,尤其是病人有发热、失水或低血糖倾向时。患者常呈面色苍白、恶心、出冷汗,继而可昏厥,很易被误诊为过敏性休克。但此症无瘙痒或皮疹,昏厥经平卧后立即好转,血压虽低但脉搏缓慢,这些与过敏性休克不同。迷走血管性昏厥可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二)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瞻望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
五、预防:
1、详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
2、凡首次用药,停药24小时再用者,以及更换药物批号,更换厂家的均须按常规做过敏试验。
3、皮肤试验注入必须新鲜配制,皮试液浓度与注射剂量要准确;溶媒、注射器及针头应固定使用。药物必须现用现配。
4、药物过敏试验或注射前均应做好急救的准备工作(备好盐酸肾上腺素和注射器等)。
5、严密观察病人,首次注射后须观察30分钟以防迟缓反应的发生。注意局部和全身反应,倾听病人主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