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剂科 杨 溢 摘自《中国医药报》
随着医学常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滥用西药的危害,选择看中医、吃中成药,认为中成药平和、无毒副作用,更有人认为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将中成药当作“保健品”、“补药”用。专家指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而且,滥用中成药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七成中药方由西医开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药师丘振文表示,从目前中成药的用量、使用比例和频率来看,“滥用中成药、中药的情况堪比抗生素滥用”。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昌俊也坦言,不仅老百姓对中成药的认识存有一定误区,医生同样也如此。
据统计,我国约70%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师开出的。2008年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组织的西医使用中成药现状的大规模调查发现,北京市综合性医院西医师开中成药处方量高达60%以上。一些西医不懂得中医辨证论治,导致开出的中成药疗效不能保证,甚至引发用药安全问题。
“无毒无副作用”观点害死人
导致中成药滥用,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人误以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专家指出,“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中成药还是西药,其作用基础都是化学物质作用于生物体,这些化学物质都有一定副作用。比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将中成药当西药用,不遵循中医辨证治疗的原理,是中成药滥用的另一重要因素。中医讲究“中病即止”,疾病好转,“证”变了,就不宜继续服用,要根据辨“证”,改用另外的药物。
过去发生过龙胆泻肝丸、小柴胡汤等不良反应事件,多少都与中成药的滥用有关系。小柴胡本来是治疗乙肝药物,滥用后却可造成肝损伤。专家说,西药一般都是纯化学物质制剂,作用强度较大;而中成药则为多种中药提炼或煎煮有效物质而成,多靶点治疗,作用强度较为分散。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给救治带来困难,西药因作用成分清晰,更容易针对性救治,但中成药成分复杂,很难查出是哪种物质引发了不良反应。
含西药成分者更需提防
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中成药中,约有200种是中西药复方制剂,即含有化学药的中成药。常见的抗感冒药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扑尔敏,降血压药多含有氢氯噻嗪,降糖药多含有格列本脲,止咳平喘药多含麻黄碱等,这些复方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中常常出问题。
“这类中西药制剂的中成药,导致副作用的风险比纯中药制剂更大。”丘振文举例道,比如消渴丸是含有格列本脲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但有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消渴丸里含有西药成分,认为是纯中药制剂,随意加大用量,更没有关注到与其他西药的配伍禁忌,以致因服用消渴丸出现血糖过低等严重不良反应。
几类中成药常被滥用
感冒类、活血化瘀类、补益类,是中成药滥用重灾区。
感冒类:很多市民感冒便翻出维C银翘片、复方感冒灵、夏桑菊片等一大堆感冒药。这些感冒药通常都有两种以上的成分交叉重复,同类药或同种药重复应用,增大了服药剂量,增大了风险。
板蓝根类:板蓝根药性苦寒,是清热解毒的药品,对于体质较强、爱上火的人群疗效较好,但如果患者本身属于虚寒体质,面色苍白、体弱无力的,就不适合吃板蓝根。另外,人在健康状态下服用板蓝根过多,会伤及脾胃,反而容易引发其他疾病。
活血化瘀类:并非所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是瘀血所致,不能只看说明书上的适应证写的“可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而是要明确是否确有“血瘀”。速效救心丸与复方丹参滴丸同属于治疗气滞血瘀药物,选择其中一种即可,不宜同时使用。
补血类:此类药的代表是阿胶,阿胶滥用会对胃肠消化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专家说,阿胶能补虚证,但首先要搞清楚是否真的有“虚证”,体质强壮者不宜补,如果邪气盛者更不能随便补;其次,要分清是气虚还是血虚,是阴虚还是阳虚,是肾虚还是脾虚等等。
美容调经类:此类药的代表是乌鸡白凤丸,它主要适合于气血亏虚类月经失调,并不能包治所有的月经病,对一些因肝郁、痰湿等引起的月经不调,服用乌鸡白凤丸效果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