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
2007-03-21 13:14 来源: 中国心理&教育网

提 要: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越来越引起关注。然而,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本文对此作了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文化根基

  早在90年代初,有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大学生约为25%,并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趋势[1]。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收费、就业、分配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西方,上世纪末心理卫生就作为一门学科而确立起来。我国的心理卫生虽然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但真正受到重视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特别遗憾的是,我国心理卫生的大多内容主要是从外国引进,就连心理卫生一词也是从外国引进的。这既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心理卫生思想的历史事实[2],也远没有体现出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明和文化特色。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3],这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以及心理是文化发展的归宿。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也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是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4]相对于前面的体格健全而言,后面的改变“精神”包含深层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文化的重要有机成分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发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不仅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而且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基之一:注重维护心理平衡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过程与现实环境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5]。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注重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

注重和维护心理平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最早体现在春秋末年孔子提出的处理事物的总法则——中庸之道理。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所谓“时中”,据朱熹注:“能随时以外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则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中庸》第二章注),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孔子身体力行,表现出“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的人格特征。同时,他还要求别人善于维护心理平衡,以实现安泰而不骄傲,庄严威风而不凶暴的理想人格,即“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在如何谋求心理平衡问题上,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要求人们看见贤人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应向他学习,努力赶上,看见不贤的人不是以骄傲自居而是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毛病,以及时纠正。这对纠正历史遗留下来的“嫉贤妒能”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不健康心理偏差都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心理平衡思想在祖国传统中医文化里得到了专门阐发。阴阳家提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唐宗海《阴阳水火气血论》载《血证论》卷一)。《素向•阴阳应象大论》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阴阳”被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存在、变化及消亡的根本,自然,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例外,应由“阴阳”决定,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阳消则阴长”。这种观点具体到心理健康时,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状态是阴阳两极的对立统一,心理健康就是一定限度内保持内心世界阴阳两极的动态平衡。张介宾(1562-1639)在《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中指出:“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生物,偏则气乖杀物。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就是如果阴阳平衡,人们的心理就会处在良好的状态,功能正常,身心健康;否则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使身心受害。

《内经》上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其主要思想是说人的内心体验有两极,如果不能持中而偏向一极就会导致某部位疾病,因而必须善于用另一极体验来控制、调和,以达到内心平衡,从而治疗和避免疾病。张从正对《内经》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胫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术》)。丹溪学派的戴恩恭(1324-1405)也指出:“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惊者平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喜者以恐开之;悲者以喜胜之。(《金匮钩玄•气属阳动作火论》)” “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局方发挥》)。心理平衡思想经医家张介宾而得到了更完善的发挥和解释,他提出了“阴阳一体”“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 “阴阳的常与变” “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阴阳理论及“扶阳抑阴”和“补阴抑阳”(《景岳全书•求证漠•癃闭》)的措施,以促使阴阳由“变”向“常”转化,即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

在国外,直到近代才出现类似于上述中国传统文化里心理平衡思想的心理卫生理论和观点。“世界第一位生理学家”[2]巴甫洛夫(Pavlov)以及奥尔波特(Alport)、荣格(Jung)和舒尔兹(Sehultze)、“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皮尔斯(Pierce1A1H)等对心理平衡都有过类似的论述[6]。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理平衡的心理卫生思想,在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具有世界意义。

目前,大学生表现出的所有心理不健康现象绝大多数都与不能维持心理平衡有关。而传统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及“阿Q精神”的心理平衡机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可见,弘扬儒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传统美德,教会学生学会运用有利于时代进步的杠杆机制来维护和及时调整内在的心理平衡,形成一套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平衡理论和实用的具体举措体系,应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12
 论坛精选
·温榆河芸上梯田油菜花 ·老好喝了……喝鸡汤
·《长袜子皮皮》读书分 ·北小河公园
·美的集团收购Teka集团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让我 ·有医生朋友说,如果去
·热爱阅读小达人 ·随手拍夕阳
·热爱阅读小达人 ·阅读《西游记》有感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实木床1.8*2米带垫200 ·又一个帖子被邻友圈推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热爱阅读小达人 ·《时间管理启蒙书》观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