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霞
进入2013年以来,有一个生僻字却不再让人觉得生僻了,这个字就是雾霾的“霾”字。突如其来、阴魂不散的“霾”,袭击了我们的居住地---首都北京,控制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将近130万公里的土地。
早上起床后,我习惯于站在客厅窗前放眼远望旁边的东湖湾小区。当以前在阳光下显现的如此高大威猛、无比清晰的高楼在视线里变得模糊不清时,我就知道雾霾又要降临了。
存在于雾霾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是首要污染物。其主要来源于人为排放,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燃煤取暖、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作为医生的我,自然关心“霾”对健康的危害。这种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在呼吸的时候,这种颗粒物在通过人体时却不能被我们自身过滤掉,由此进入肺部。
当然,雾霾也严重影响了我的家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呼吸道敏感的儿子,每天鼻塞、流涕、咳嗽;经常出差的老公因大气能见度太低,而致机场航班多次延误,耽误了工作。
以前医学院校教科书中“吸烟”作为肺癌、心血管等诸多疾病的首要致病因素,现在这一条恐怕得修改一下了,因为阴霾天气不但比香烟更易致癌,而且还是心、脑血管病人的“无形杀手”。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与雾霾天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减少这种“毒气”的伤害,每天早上我都会给儿子带上N95口罩,目送他置身于浓雾中的身影, 想到他要一整天都置身于这肮脏不堪的空气中,我心中就充斥着不能避免他健康受到伤害的无能为力之感和对未来的焦虑、恐惧。如此下去,蓝天白云将会是濒临灭绝的事物吗?它难道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之中了吗?
雾霾盘桓不散,朦胧之美终于成了不能忍受之痛。如果说某种食品有问题,我们可以少吃或不吃;那么空气有问题,我们能停止呼吸么?诚如网友自嘲,每个人都是“人肉吸尘器”,看着窗外行人都戴着口罩来去匆匆,除了热烈盼望“西北风”、甚至希望“大风降温”赶快来到吹散雾霾之外,难道我们只能默默承受吗?
下班回到家里,打开带有滤网的加湿器和空气净化器,家里自然是门窗紧闭。空气严重污染,节假日也不敢出门,“宅”成了唯一的选择。躲进自家的房子里,我们一家人自然经常热议“霾”。除了不知能起多大作用的防范和报怨,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2岁的儿子以前过春节热衷于放鞭炮,现在他亲眼目睹了恶劣的天气,每天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内心的触动也很大。儿子说:“今年春节咱家别放炮了吧!”还有,老公则宁愿到很远的地方坐单位班车也不自己开车上班了。他还给我们讲如果开车出去了怎么能减少排放汽车尾气;碰到等待时间长的红绿灯就给车熄火等;短时停路边等人也熄火;长时间等人,干脆下车到一个暖和的商场、肯德基等公共场所等,免得在车里开空调,增加排放等等。
我近来也常因“霾”和一些同学、朋友聊天。他们纷纷为自己以前含辛茹苦、拼命留京的行为感到后悔,现在把家人都带到了空气污染重中之重的北京,无处遁逃。还有下决心移民的朋友,但得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去国外定居,毕竟不现实。
雾霾围城,谁能离开?但每个人都不能再做看客。因为我们在开小汽车、坐公交车、吹空调甚至吃饭时,可能都在制造着PM2.5,同时又将PM2.5吸进身体内,我们不只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们为了取暖而消费的煤炭,为了出行方便而使用的汽车,都在伤害着我们自己的肺。无论如何,无论怎样,都需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雾霾天中停驶使用汽车,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生活方式,从自己做起,莫当看客,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蓝天白云不再是种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