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中国第二次留学高潮的到来和留学市场的不断扩大,有些留学服务机构不择手段地欺骗广大学生和家长,北京嘉华世达公司为此发出留学特别提醒。
学校信息要核实
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了解海外大学信息,除了听取合法中介公司的介绍,还要到各国大使馆官方网站和我国教育部涉外监管网核实海外院校的招生资质,以避免信息的虚假性。最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海外院校。
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北京嘉华世达公司董事长邵巍提醒大家: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对于得到国家承认的合作项目多进行了信息公布,建议学生和家长可以到该网站查询,其次是咨询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及外国驻华使馆,也可以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核实有关留学的信息。
选择合法的留学中介机构
如果选择通过中介机构办理留学手续,一定要选择具有办理资质的合法中介机构。这些资质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发的《营业执照》、教育部签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正规中介机构名称均可在国家涉外监管网和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网上查询。
签署合法合同书
签合同前,一定要先搞清楚和准确理解每款内容,要注意签署能保护消费者核心利益的留学中介服务合同,也就是符合教育部、工商总局公布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委托合同(示范合同)》的合同书。
警惕零中介
随着留学市场的不断扩大,信息渠道越来越畅通,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可以通过DIY的形式留学,希望能够减免价格不菲的中介服务费用。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会碰到很多困难。这时一些“零中介”的服务机构对他们就有了吸引力,“零中介”以部分业务需收取费用为由,让很多人一上贼船就无法脱身。
北京嘉华世达总经理马玉娥女士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一些机构或个人往往以“帮助办理短期学生签证赴国外学习培训,之后安排在当地或第三国工作挣大钱,办不成不用交费”为诱饵,借机收取报名费、签证费、体检费、中介费、国内学习培训费以及国外学习培训费等总计十几万元的费用。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郑超 李勃
摄影/王巍
求职者谨防四类招聘陷阱
智联招聘为期十天的职场诚信调查显示,共有六千多位职场人参与了此次调查,超过七成职场人遭遇过招聘陷阱。招聘陷阱无非有四类:骗财、骗色、骗力和骗息。
骗财:调查中,42.4%的求职者表示曾经遭遇过以保证金、服装费、培训费等名义骗取费用的情况。智联招聘职业顾问再次提醒广大求职者,国家明令禁止在招聘过程中收取任何费用,求职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别被招聘方“忽悠”了。一旦遇到这样的问题,求职者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起申诉。
骗力: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就业陷阱。这种骗力的陷阱主要包括试用期陷阱和智力陷阱。试用期陷阱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二是非法延长试用期,迟迟不给员工转正。调查显示,有31.8%求职者表示转正遥遥无期。
骗息: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招聘陷阱,即骗取求职者个人资料出售以求牟利。这类企业的特点通常是:要求求职者填写非常详细的个人信息,甚至远亲近邻都要填写,比户籍登记还要复杂。
骗色:有5.4%的求职者表示在求职中遭遇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