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投资大国、生产大国,但目前并不是一个消费大国。瑞信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摘要却预测,2015年中国能够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消费国。
该报告显示,2006年美国、日本和德国居消费总额三甲,分别为市场份额的42%、10.3%和7.2%。而中国目前仅为全球第六大消费国,占全球消费市场的5.4%,远低于GDP增速。而瑞信银行报告中预测,2015年这一比例将升至14.1%,美国则从现在的42%降到37.7%,中国居全球消费国第二位。
瑞信银行董事总经理陈昌华分析指出,由于国内个人收入增速低于GDP、企业利润及政府税收增速,因此2006年消费者的预算与上一年度相比为下降趋势,消费者购买力与整体市场发展背道而驰。而目前国内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乡镇向城市化迁移过程中的消费。
此外,在谈到未来中国消费市场前景时,陈昌华认为,在未来5年至10年里,服务型消费将是增长较快的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而汽车、电子产品的价格则日趋下降,消费总额不会有大幅增长。

昨天上午,“2007《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对我国2006年主要城市的竞争力情况进行研讨分析。北京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与去年一样,仍列全国第四位。 2007《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从市场规模、经济增长、生产效率、资源节约、经济结构和生活水平6个方面,利用标准的客观数据对两岸四地的200个地级以上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综合竞争力前三位的分别是香港、深圳和上海。其中,深圳由前年的第五跃升至第二,台北由第二退居第六。综合竞争力5-10名的城市分别是:广州、台北、无锡、苏州、佛山、澳门。 研究指出,综合2004、2005、2006年连续3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中国内地、港澳和台湾地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台湾地区的几个城市出现疲态,2006年较之2005年竞争力排名显著下滑。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强劲上升。 研究还指出,高收入城市的竞争力强,低收入城市的竞争力弱,但有许多变数。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竞争力表现稳定性迥异。高收入城市主要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上中收入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前。下中收入城市由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够稳定,排名极易波动。 据悉,这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五次年度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