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两会 ”期间,北京市正式提出了“两个一千万”的承诺,即“政府要在3年内,建立10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000万平方米限价房,从而对房价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一个多月之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3月30日正式发布了首批三块“两限房(限户型、限房价)”用地出让信息,这些地块将全部建设成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销售价格将比该地区同质普通商品房下浮10%到15%。<历经调控北京市房价涨幅高居全国前列,这一表态确实体现了北京市政府控制房价的决心,是在总结过去调控效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增加供应量”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社会各界对这“两个一千万”政策解决房价高企充满期待,此项政策的贯彻力度和可操作性将决定其效果。究竟会怎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在中国整体经济可能过热,未来进一步压缩固定资产投资的背景下,北京市“两个一千万”需要“网开一面”,给予保护性政策,保证投资力度.
宏观调控就是政府对经济总量的控制,并通过这种总量控制来稳定整个社会经济周期中的经济上下波动,这两年的调控主要是抑制整体经济的过热表现。国家信息中心在上周五的报告中指出,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11%左右,全年经济增长仍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比它在2月份预测的10.2%高出了近一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前两月,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加快,不仅超过去年全年1.5%的增速,更在2月份达到2.7%,接近央行设定的3%“警戒线”。这些数据表明,总体经济尽管还在正常区间运行,但是过热的风险在不断聚集,宏观经济调控必将继续,随着情况改变,控制力度有可能加大。如果这样,那么在房地产领域压缩投资规模则成为首当其冲的选项。“两个一千万”要成为北京市控制房价和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有力武器,就应当把它变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实现。这样“两个一千万”的投资就可以跳出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调控圈子,完成任务才有可能性。
其次,3年“两个一千万”,平均每年600万平方米的供应规模相对偏小,影响售价作用有限,住房供应主要还得依靠商品住房。
北京市统计局商品住宅销售量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1771万平方米、2004年2285万平方米、2005年3366万平方米”。在目前状况下,笔者认为,每年3000——3500万平方米的住房供应量(含经济适用房、双限房)可以基本满足供需平衡需要。
在上述供需平衡所需住房供应量里,限价房仅占10%--15%的比例,而经济适用房定向给拆迁户,还有可能用于满足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北京市党政机关,解决干部住房,作用于市场供应的效用有限。
第三,限价房的购买资格、后期转让等都具体政策能否尽快出台,规定是否具有操作性将直接影响其效果。
因供应量有限,购买资格尽可能缩小范围,如限定为北京户口首次购房者,可以增加可操作性。随着限价房规模增加,操作经验的积累,可以先紧后松,逐年放开,将购买范围扩大到居住一定年限的、持有居住证的外地户口人群。
第四,要将限价房和盘活存量土地结合起来,鼓励中小开发商将积压项目转为限价房,尽快加大限价房在住房供应量中所占比例。
北京2002年到2005年政府已经出让的住宅用地尚有4500公顷,规划住宅面积约8000万平方米没有形成住宅供应量(详见《出地不出房北京住宅供应欠帐8000万平米》)。估计其中有5000——6000万平方米掌握在依靠银行贷款和销售回款的中小开发商手中。由于几年来宏观调控从投资资金来源上基本卡死了开发贷款和销售收入的按揭部分,中小开发商出现严重资金缺口,加上“减少被动需求”的调控政策减小城区土地拆迁规模,拆迁补偿费用大幅增长造成的拆迁困难,这些已出让土地有效转化为住宅供应遭遇困难。
可以考虑采取措施,引导“个人建房”性的集资与此类项目的合作,同时倡导银行为此类项目提供开发贷款,以此保证此类项目的资金筹措。从而将限价房建设主体范围扩大,鼓励资金不足的有地开发商将项目纳入限价房建设,可以较快增加限价房的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