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郊新农村新生活羡煞城里人
2007-04-10 09:14 来源: 千龙网

  千龙网4月10日讯   “市场上的黄瓜卖1元,我们这里的批发价就要2元!”在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村”的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广慧满脸骄傲地对记者说,“我们村里的蔬菜是全国第一个经过认证的有机蔬菜!”

  说起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还得先说说该村新建的一套以沼气为中心的农业循环系统,村里养鸡20万只,奶牛100余头,生猪年出栏3000头,动物粪便又全部进了两个沼气池用来产生沼气,每天只需产300立方米沼气就可以满足全村251户的需要,同时利用每天产生的1.4吨沼渣和16吨沼液作为有机肥,全村种植有机蔬菜580亩,年产60多个品种的有机蔬菜500万公斤,收入达1000万元。

  到北京郊区走一走,看一看,农民的生活早已经是今非昔比。一个靓丽、时尚、环保、富足的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百项政策惠农民

  入冬前,平谷区太平庄村李强一家搬进了新居,很快,他家成了乡亲们参观的“样板间”,像城里住宅楼“三室两厅”那样的套房结构,新型节能材料预制板的墙体,屋顶阳面全部铺上了太阳能板,室内地面采用的是最先进的地板取暖,“我的新房,连城里人瞅着都眼热!”李强逢人便乐呵呵地说。

  一年前,顺义区马坡镇白各庄村的张柱还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现在,他成了怀揣电工、焊工、物业管理三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个中专毕业证的“职业人”。参加这些培训班,长则数月,短则数周,张柱一分费用不出,全部由政府买单。

  大兴区榆垡镇西黄垡村的马爱荣算了一笔账,依靠市、区的两级补贴,农民只要投入几千元,就能建一栋造价3万多元的温室,一年就能收回成本,2006年全市新增了设施农业面积4.5万亩,仅此一项,就为农民每年增加了近4亿元收入。

  在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探索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城乡统筹新机制,市级部门单独或联合制定了近100项支农政策,市政府对农村投入11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郊区与城区的比例达到了52:48,108项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全部完成,有力地促进了京郊广大农民的致富增收。

  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同比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0.8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的体制呈现了“融合性”变化。

15万农民加入“上班族”

  2006年,北京郊区又有15万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或者担任农村水务协管员、乡村道路协管员,或者自主创业,或者到二三产业就业,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据介绍,市委市政府把调动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来抓,认为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发挥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逐步将其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要抓紧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并完成资金积累,以便更好更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此,2006年,市各有关部门纷纷加大了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工作力度。据不完全统计,8个区县开办了26所田间学校,培养农民学员近700人,辐射带动4000余农民;在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开展了16项技术试验示范,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企业下订单,基地下菜单,政府管买单”的“三单式”方式,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95家,新建村级就业服务组织1289个、总数达到3397个,村级就业服务组织专兼职工作人员达5733人。

  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9万人次,8.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项目41项、盘活资产重组项目53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二三产业项目34个,解决近3万农民就业;扶持10239户农民自主创业;落实农民连锁超市、便利店项目477个,带动8707名当地农民就业。

40%村庄“旧貌换新颜”

  近日到郊区采访,记者有一个感觉越来越明显,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村越来越美,美在干净整洁、美在路畅村绿、美在文明生活方式、美在农民的一言一行,农村正在发生着由表及里的变化。据了解,2006年,全市投入资金1.27亿元,已经至少有1480个村庄完成了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的标准。

  据介绍,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是市农委和市08环境办联合启动的一项工程,按照《北京郊区村庄环境整治方案》的部署,村庄环境整治的主要目标是,2006年完成郊区40%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2007年累计完成郊区80%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2008年6月前全面完成郊区所有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在奥运会开幕前完成奥运场馆周边村、奥运比赛线路途经村、重点旅游景区所在村及其它重点村庄的环境布置与绿化美化工作,使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形成与“新北京、新奥运”相适应的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农村环境。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郊区40%的村庄即1480个村的环境整治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初步达到了“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共清理积存垃圾150余万吨、拆除各类私搭乱建100余万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600余万立方米、整理残墙断壁9000余万平方米、修砌边沟和排水沟150余万延长米,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不少区县还创造出了新经验,如顺义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160个环境整治村庄,每个村补助150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村庄环境质量和水平;朝阳区实行农村地区网格化管理,杜绝暴露垃圾;密云县、延庆县纷纷加大财政投入,推广“村收集、镇(乡)运输、区(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记者同时获悉,在40%的村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的同时,80个新农村建设市级试点村、13个旧村改造市级试点村、数百个市级生态文明村以及更多的区县级试点村等,村容村貌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六环路以外80%的平原地区实现了垃圾密闭化处理,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7.5%,改造农村无害化户厕1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厕326座,越来越多的农村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丽。

 论坛精选
·北科大最牛的冶金和材 ·董小姐是个例还是群像
·工美馆·非遗馆一层看 ·美西北第四日-Redwood
·天气预报 ·勇士营郊野公园遛一趟
·单位的绣球花正开放 ·跟我一起阅读吧
·电诈小提示 ·热爱阅读小达人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五月飞雪
·望京实验学校小学部夏 ·协和的滤镜碎了
·#望京爆料王 望鑫花园 ·#五一放肆嗨 2025年五
·五月一号 0首富提新车 ·#热爱阅读小达人 读论
·全新全新佰顺象480ml保 ·把假期当平常
望京网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