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陈琳报道 “中华鲟回家”水下捕捞演练,先用鲨鱼当“替身”完善捕捞方案。昨天,北京海洋馆内已经搬了好几次家的“鲨鱼之王”又稀里糊涂被吊装了一回,专为中华鲟准备的“超豪华”毛绒担架让它提前享受了一次。
4月22日,两条在北京海洋馆获得康复的野生雌性中华鲟将被送回长江,在自然环境下生存。
大鲨鱼替中华鲟演习捕捞
北京海洋馆水族部经理杨道明介绍,这次演练要解决的问题是起吊的路线和过程,基本程序是先将鱼从水中诱导至水下已经铺开的担架上,再迅速收拢担架,在10秒之内将鱼从水中吊出。
这批中华鲟虽已到海洋馆生活近两年,和驯养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用担架捕捞却只有一次机会。“中华鲟的记忆力很强,如果我们真的把它吊起来,它会受到惊吓,认为担架和潜水员对自己很危险,下一次人再想接近它几乎不太可能。”杨道明说。
而海洋馆里已经人工驯养10来年的鲨鱼已经历了好几次搬家的“磨炼”。经专家论证,决定先用鲨鱼来“热身”。
为中华鲟特制两副担架 下午4点,鲨鱼预演正式开始。5名潜水员水下就位,通过手势确定目标。
为了在起吊过程中避免中华鲟因受惊吓冲撞而误伤自己,海洋馆特地为其定制了两个担架,分别是加棉绒担架和双层帆布担架,担架两侧和中部还设有排水孔。“加绒担架能避免鲟鱼表皮受伤,但也存在缺点,我们要试验它吸水后的重量和是否掉毛。”杨道明说。
另外,驯养员为了让中华鲟不惧怕担架,早在一个月前就有意识地三天两头将一副担架放至中华鲟的领地,并每天带它到准备起吊的地点让其固定10秒左右。虽然中华鲟不明白驯养员的意图是什么,不过目前它已经不再抗拒。
5秒钟鲨鱼成功起吊
此时加绒担架一头打开静静地躺在池底。那条最大的鲨鱼出现了,它开始小心翼翼地触了触担架,紧接着飞快地扭身游走了。一名潜水员慢慢地游到了它身边,像平常和它嬉戏时一样与它平行游动,并轻轻抚摸它的脊背。鲨鱼还以为潜水员和它玩耍,一下子来了兴致,随着潜水员的牵引就游到了担架上方。
这时,另外两名潜水员立即上前将目标鲨鱼往担架上按,此时鲨鱼警醒过来,迅速地翻转身体企图逃走,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4名潜水员麻利地将担架两端收紧合拢,这个过程只用了5秒。
担架看起来很结实,经工作人员检查,担架质量过关,吸水量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可以满足为中华鲟吊装。随后,鲨鱼被放回。
中华鲟成功引入担架
晚上8点,开始进行中华鲟水下实战演练。在演练前,北京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给吊装小组开了个会,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当作“4月20日正式捕捞”。
有了捕捞鲨鱼的经验,工作人员轻松多了,吊装的地点在鲨鱼池靠近展窗一角,其后有两块大岩石,担架的一头就靠在石缝上,另一端打开等着中华鲟“上套”。
一切准备就绪,一名潜水员朝着目标中华鲟游去,并开始抚摸鲟鱼的尾巴,鲟鱼没有抗拒潜水员的热情,掉过头来亲昵地和潜水员一同游向担架,不过,刚接近担架,鲟鱼就扭头走开了。潜水员继续跟上前去,在拍打它背部的同时,用手扶住鲟鱼的头部往担架处牵引,两米、一米,终于鲟鱼一头扎进了“圈套”里,驯养员此时继续安抚担架内的鲟鱼,让它安静地待了10多秒钟就放开手让鲟鱼游走了。
随后,驯养员在水下用手比划出“OK”的动作。“只要将中华鲟引入担架,今天的演习就算成功。”胡维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