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试教育下家长更多关注教辅书

每到新学期开学,教辅书就成为学生家长热购的对象,图为广州
购书中心一楼大厅临时搭建售书窗口,应对数万人流。
今天是第12个“世界读书日”。如今,可供阅读的图书异常丰富,可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却在随着年级升高、功课增加而减少。本报记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中学校园,高考指挥棒下学生们被沉重的教科书和堆积如山的教辅书压得气喘吁吁,课外阅读成了奢求。
记者调查:九成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足1小时
“世界读书日”前夕,本报记者专门组织一次针对中学生读书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了广州市第7中学、市2中、市16中、培正和知用等6所中学653位同学,有效问卷回收653份。问卷调查显示,虽然有74.5%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在阅读内容上,休闲类娱乐类杂志受到热捧。
阅读认识:七成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在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有74.5%的中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具有网络、电视等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可取代的意义;11.9% 学生认为“无所谓”;13.6%学生认为“读书或看电视只要能得到想要的信息就行了”。对曾经受到热议的设立“全民阅读日”问题,71.2% 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再看看学生家庭阅读条件,71.2%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来源是“自己在书店购买的”;15.8%学生“从图书馆借的”;12.4%学生是跟别人借的,只有0.6%学生“从不看课外书”。对待孩子买书的问题,75.4%的学生家长“非常爽快”; 只有0.5%的家长对孩子买书不支持。这当中教辅书所占比例,46% 学生反映所买的书中教辅书占了一半。
阅读时间:
77.8%学生称被功课霸占
在阅读时间和计划上,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的同学只占7.6%;有50.3%的同学阅读时间“不固定,隔几天就会看书”。而在双休日,有43%学生躲在家里“用来做一大堆作业习题”;25.7%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类型兴趣班辅导班”;11%学生“经常上网QQ聊天、玩游戏和看电视剧”;只有18.3%学生会“经常安排一定时间阅读课外书”。对阅读课外书的现状,77.8%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只有15.2% “想阅读,也有充足的时间”。
阅读类型:
休闲娱乐类杂志受热捧
学生最常用阅读方式,“多数看看杂志报纸,快速浏览”占了32% ;“喜欢传统书本阅读”占23.7%;“网上阅读”居多,占44.3%。
涉及阅读课外书类型,“休闲类娱乐类杂志”受到热捧(362人次);其次才是“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等”(253人次),网络读物(163人次)和流行小说(156人次)同样有不少学生读者。
作家体悟
15岁前须基本读完或至少知道中外名著
讲述者:郭小东(作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
15岁是个非常重要的年龄,既浪漫又危险,而这一切又似乎取决于这之前有着怎样的生活。我15岁初中刚刚毕业,恰逢“文革”。但是,此前我几乎读遍了当时流行的中外名著。不过大多是浏览。一本《红楼梦》一个星期就读完了,《林海雪原》大约也就一两天。
我以自己的体悟,强调一个人在15岁之前,必须基本读完或浏览,至少必须知道中外文学名著以及经典作品。童年少年的艺术初感是导引终生的。15岁之前的读书历程,会使人成年之后变得自信而且满怀抱负,书中的世界和卓识成为人生的精神资源,成为生命的一个符码。
成年之后,读每一本书,都有似曾相识的亲近感。皆因它唤起了童年的读书记忆。我以为初高中生应该尽可能多地读文史哲、经典的名作之类的书,可以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读,一定要涉猎广泛。日后趋向专业了,才有选择地精读。读书其实是一种积累,它无法速成速长出什么成果。
现在流行读图,可是读什么样的图,却是大有讲究的。上初一时,我偶尔读到一幅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革命者突然回到久别的家中,画面上是惊愕的妻子,心情复杂的母亲,诧异的女佣和在不同年龄上存有依稀记忆的儿女。我忽然悟觉到创作的本质及其方法。我不再去书中寻章摘句编织文章,我忽然明白了应该如何写作:把生命生存的原貌及彼此关系写出来就对了。没有读书,就不会有“悟”。而悟,是生命流动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