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动机
今年4月初,北京市教委规定不得进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也不能把各类荣誉证书、竞赛等级考试等作为录取依据。随后,“小升初”各名校的咨询报名活动被紧急叫停。
此举旨在落实去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也是为了限制北京一直存在的择校现象。此前20年间,多有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从孩子一上学就逼着他们参加各种竞赛辅导班等,另一方面,一些名校在学生择校时收取赞助费、助学费,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但问题是,小升初新规定仍未彻底杜绝择校,这些遗留下的“口子”,被家长和学校担忧会成为“条子生、关系生”的特殊通道,不但使今年小升初局面更加混乱,并且会造成新的不公。
目前,小升初问题引起教委和北京人大的关注。2007年新政,酝酿着北京小升初更大的变局。
最近一段时间,海淀区的陈女士放下手里的工作,一直为女儿的升学四处奔走。
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班里的同学几乎都上了培训班,这位母亲硬把女儿送进了比奥数还要难的“华数”班,目的就是希望女儿能读所好初中,增加入学面试时的“砝码”。
现在,让陈女士觉得,几年的努力都白做了。
四月初,北京市教委一纸通知,紧急叫停全市中学名校的咨询、报名活动。
规定不得进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测试,不得要求报名者提供各类荣誉证书和学科类竞赛、等级考试等证书、证明,并不得以其作为录取的依据,完全按片儿入学,旨在限制择校,力促均衡教育。
这就意味着,陈女士逼着女儿用四年时间考取的包括奥数等在内的20多个证书,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