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咨询会上,家长代替学生“出场”,潜在隐患是有可能造成信息在传递中的损耗、失真。
高考志愿填报是目前广大考生和家长密切关注的焦点,每个家长都在忙着利用假日跑各个学校的开放咨询日,家长慷慨地掏着钱,买各个学校的招生参考资料、有的人缠着学校的招生代表咨询来咨询去,从4月初开始,记者也先后赶场子,参加了多场学校开放日,在开放日上,记者发现,高考咨询存在不少的怪现象。
怪相1
咨询会只有家长到
不管是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还是北京化工大学,几乎看不到考生亲自咨询的身影。
“我女儿一模考了480分,请问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城市学院的咨询现场,一位海淀区学生的家长苏女士错把记者当做招生咨询者询问道。于是记者询问苏女士为什么不带孩子一起咨询,“她在家复习课呢,这一个来回,多费时间呀。还不如在家背点英语呢?”苏女士说。其实不光苏女士有这个心理,记者在开放日做了一个小规模的调查,98%的家长都表示,孩子学习负担很重,跑开放日这种事情不合适再让孩子跑。
新东方资深职业规划、留学咨询顾问葛文伟表示,在纷繁复杂的大学及专业面前,考生们应如何做出选择,怎样的学校和专业是适合自己并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呢?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自觉地承担起“升学顾问”的角色,为孩子的选择提供指导性意见。
正解:专家建议即使在繁忙的应考季节,也需要让考生有限度地参与。这样不仅可避免家长作为“中间人”,在高校和学生两边传话时造成的信息损耗、失真,而且面对选择,能够使考生有一个严肃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这样的考验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其实学会面对选择和学会选择比选择结果本身有时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