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旅游皆开心
“以劳动的名义去休闲真是种好方式。”李维说。她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媒介主管,这个假期虽然疲惫但很开心。“五一”期间,她和几个朋友骑自行车去河北的白洋淀,住在一个老农家里学习养殖螃蟹的技巧。“虽然很累,但很充实。”那里的荷塘月色和淡淡莲花香,让她回京后仍很陶醉。
与李维的选择不谋而合,江西南昌的多家旅行社主张“以劳动的名义去旅游”,广东的旅行社则倡导“无景点休闲”――不去名山大川走马观花,而在旅游过程中用劳动创造乐趣。“五一”黄金周,仅南昌就有5000多人参与了“以劳动的名义去旅游”的活动,他们到风光优美的山野茶场、古老悠久的传统作坊,亲身参与制茶、制瓷、制纸等各种手工劳动。
在山西,兴起了“绿色公益游”,游客不仅要在景区种下一棵柏树,还要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弃物收集起来;重庆则兴起自驾车“爱心游”,游人一边旅游,一边为贫困山区的老人、孩子送去温暖。
培训学艺充电忙
对于有学习需求的人来说,黄金周是充电周。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瑞,参加了“五一”考研英语冲刺班的培训,虽然学费不菲,但他认为值得。像王瑞一样,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和准备报考研究生、公务员或是即将出国留学的大学生,纷纷在黄金周里临阵磨枪。在北京,不少外语培训机构的“五一”培训班爆满;高考辅导机构的教室里,也挤满了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五一”期间,北京有4万多学生参加中学教辅机构的培训。
作为都市白领,上海的陈毓方认为,“五一”出游费时费力,不如学门“好手艺”。她和男友报了培训班,学习茶道和鉴玉。陈毓方称之为“生活培训”。她说,学习茶道,其实是学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品茶、鉴玉会进一步提升生活品位。
在许多城市,一家老小泡图书馆或是去书市、书店购书的景象比比皆是。北京的各个图书馆内,到处能看见席地而坐的老人和小孩在阅读。
参与公益献爱心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由在京打工者组成的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5月1日在朝阳区文化馆开展了义演活动。他们为劳动者歌唱,为劳动者呐喊,以文艺的方式为打工者维权。
“五四”是青年的节日。在北京,参加中国青年群英会的新老青年英模,挥锹培土,提水浇灌,为首都增添新绿。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工地和体育场馆,开展奥运宣讲实践活动。而在上海,由网络形成的近10万个青年社团,通过捐款、献血等社团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
各地的许多志愿者也都加入到“五一”黄金周的义务服务行列。新疆的2000多名“红领巾小导游”活跃在旅游景区、景点,为游客义务讲解。杭州、昆明、广州、青岛、重庆等地的志愿者们,向国内外游客和市民提供交通、购物、餐饮、住宿、旅游等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及便民服务,受到广泛赞誉。